主持人:你们改革是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锡市是教育非常发达的地方,他们推行的是高位均衡。 过丹:首先谢谢各位专家和同行,给我们这个机会来介绍,我也说三句话,无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从08年开始,走到现在有一个比较好的机制,四、五年的时间。刚才我们杨老师说的我们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第二,我们认为择校率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年两年来解决的,我们通过四五年的坚持不懈,坚持高位均衡的做法也解决了择校。我们对各级党委的考核做到责任上。 主持人:他们推行城乡之间的教师交流力度非常大,城里的青年教师排着队希望尽快到农村去交流。这个给大家介绍一下。 鹿建平:教师交流问题过去是一个难题,我们09年定了一个正式引导,所有教师如果上基层必须要有交流的经历。 主持人:到农村工作几年? 鹿建平:到农村最远的地方一年,中间的地方是2年,城间上是3年,根据你困难大小这样去给。 主持人:实行了挂钩以后是不是挺好的? 鹿建平:应该可以,这个效果非常了解。 主持人:我们把剩下时间交给马晖,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大城市要实行均衡发展,解决择校热是大难题,在这些地方都有效解决了,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质疑可以提问。 马晖:我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马晖,也做了一些教育报道。我先把自己一个想法说一下,台上几位教育局长他们做的都很好,做的工作就是把义务教育均衡化,但是我经常跟家长打交道,他们回馈一个问题就是,孩子和家长有没有选择教育的权利,尤其对优质教育有一个选择权利。现在民办教育发育并不完整的情况下,这个公办教育能不能给到一个好的教育?这样的话,我们地方教育的能不能按照局长的想法设置?这个大会已经安排了两位学者对台上几位嘉宾的发言自己的见解。首先很荣幸请到了浙江大学的吴华教授。 吴华:各位嘉宾大家好,我很容幸能够给我发言的机会。我的发言跟主题不是太一致,我们讲择校,现在把治理择校当成一个正面的,这样一个理念来宣传。包括杭州市的项目,我也是大力力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误会。我们现在处理择校问题所采用的办法,包括我们上面四位所采用的办法,基本上都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采用强制就近入学,包括不在坐的也都采取了办法,这个强制就近入学是一个没有法律依据的这样一个做法。我们很多人觉得,强制入学以义务教育法为依据,这个是一个误解。义务教育法对政府是强制性规范,对老百姓是选择性规范,所以择校是公众的权利,因此我们用强制就近入学来解决择校问题,合法性是值得怀疑的。第二点我们为什么要限制择校呢?我们有公平的追求,因为今天这个时间非常宝贵,所以我简短地说一下,这个公平只是相当于好学校圈内的十分有力,而对于更多的好学校圈外的人是不力的,所以以公平为理由来限制择校,也不一定站得住脚,特别是以限制权利来追求公平,更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第三,我们讲这个择校的话,如果不限制择校,有一些学校就会门可罗雀,有些学校是人满为患,以保障公办资源有效利用,以这个理由来限制择校他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学生能够通过择校得到更好资源的话,即使有一些学校因为这个办不下去这个代价是完全值得付出的。我在电视台做过多次节目,参加电视台节目老百姓,他们支持限制择校,但是问他什么理由呢?如果大家都不择校,那我也不择校,所以这样来看,他并不是真的不想择校,而是如果你不择校我也可以不择校。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所谓老百姓反对择校反对的究竟是什么?是以权择校,因此我们治理择校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我们反对择校的理由究竟是什么?谢谢。 马晖:我相信大家已经听到一点点火药的感觉了。我们现在开始放开底下提问,我觉得各个教育局的一线领导,他们对择校的问题甘苦自知。 翁文艳: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普通干部学院的。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做的这一块教育公平和学校选择制度,我接着就吴华老师谈的择校,我先提我的问题。刚刚有一位领导谈到了,他的择校率是很低的,一个好的学校要公开摇号,我想问一千个学生选择好校有900到500学生落选,对落选学生你怎么处理?如何引导家长合理择校。吴华老实说择校不是反对以权择校,我们遵循的是学生以自己的才华来择校。我们教育公平有是三个层次的,一个层次让每个学生有学可上,还有一个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家门口上好的学校,我想不是单纯地规定只能就近就学,应该规定有均衡的生源和师源,最后我想说的是公平和择校是两个悖论,今天在座的都是教育领导者和专家,今天有真诚的愿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把公平和择校这个悖论做到最好的统一,谢谢!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