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注册 登陆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世界大学排行榜 > 世界大学评价理论 >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与评价标准(3)

来源:中国科学评价中心发布时间:2011-11-08 11:33    点击数:
更多

 
      而一流大学则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比较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机构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在学科层面上的比较。其实,所谓世界一流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比较概念,在大学运作的各个层面都可以进行比较,只要居于领先地位,它就是一流的。欧洲古典大学、英式大学、德国模式大学都曾经是世界一流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则是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主体。这提示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一流大学的建设问题。
 
      最后,把建设研究型大学作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主要途径。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一流学府的管理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思考,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研究型大学,原因是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与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国内高等教育界已经把研究型大学作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首选大学模式。当然,将来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定是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在2007年7月10日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 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教技〔2007〕5号。文件中指出,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对于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要努力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优化研究型大学发展环境,同时加强领导,协同配合,促进研究型大学健康发展;加强“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到2020年,努力形成一批拥有国家重点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和广泛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型大学,使其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伟大成绩。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总结指出,这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家标志的科研成果;二是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中青年学者,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三是学科建设有了重大突破。这个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指导和精心部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特别是高等学校努力奋斗和艰辛探索的结果。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这就为我国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落实《规划纲要》为动力,在认真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评估自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趋势和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的战略重点。这不仅对加速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而且对我们构建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实现,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清华大学的王战军教授在《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一书中,把研究型大学看成是一个社会资源的转换系统,社会将各种资源投入到研究型大学中,经过研究型大学的组织运行,转化为研究型大学的产出。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研究型大学在资源投入方面的特征是:汇集一流学术人才,吸引高质量的生源,吸纳充足的科研经费,拥有完善的教学和研究设施;研究型大学在组织运作方面的特征表现为:给予研究以较高的优先地位,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一流的学科和学科成长能力,卓越的校长,良好的组织氛围;研究型大学在产出方面的特征为: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高层次的社会精英,促成高科技转移,促进高科技园区的繁荣,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008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中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和中央政府驻港办公室科技部部长潘永华应邀出席了会议。另外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十所成员学校的校长及其他代表都出席了会议。会上,大家围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与国家发展的互动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演讲,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大学的代表充分认识到,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师资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继而,一流的学生更加吸引一流的教师,这样循序渐进,推动学校不断发展,最终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9所国内顶尖大学共同构成C9联盟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于2010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 与会人员围绕“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模式”展开了深入探讨,各校代表分别就中国一流大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中国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的H模式、探索C9的文化精神等8个方面的议题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国内C9联盟与澳大利亚Go8联盟下的八所大学分别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学者与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不断进取和不断积累的过程,很难给定一个确切的时间期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重大原创性成果和世界杰出教授等方面的快速提高。我国名牌大学已经开始注意建立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大师的产生。之前很多学校都公布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度表:北京大学预计在2015年左右,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重在‘十个坚持’”,即坚持发展是工作的主题,坚持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使命,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将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发扬北大精神传统,坚持以师生为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政治领导,从而渐进的实现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清华大学预计到2011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力争在2020年努力在整体上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为此校领导也提出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浙江大学争取在2017年实现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东南大学提出要在50年内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四川大学在新时期的战略发展总体目标是,在建校120周年,也就是2016年,争取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建国100周年,也就是2049年左右,力争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南京大学也意识到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将从整合优化学科资源、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科技改革、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改革进程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七个方面入手,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但是,在近期的访谈中,北大原校长许智宏指出中国大学软环境太差,“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这一论断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反响,许多国内顶尖大学的校长一致认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韬光养晦,努力改善自身不足,践行中国模式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浙江大学考察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遵循科学规律,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希望浙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全面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指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大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将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著的努力,以更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流大学里不应该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一流大学不可能是一所腐败的大学,一流大学在百姓眼里应该是崇高的、纯洁的,一流大学肯定要有一流的制度,一流大学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高尚的境界。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马德秀指出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乘势而上,深化四项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哈工大校长王树国在报告中提到要站在国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努力转变办学理念和思路,到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即要有国际一流的工学,国际高水平的理学和国内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指出中国一流大学在发展中应选择“具有特色的混合型发展模式”, 浙江大学在大学追求世界卓越中也做了一些探索,设立学生培养的一横多纵模式和以质量为基础的科研评价机制,力争早日达到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亚洲各国也都制定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韩国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开办研究生院的计划,计划到2012年建立10所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新加坡政府提出要经过十年努力,把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建设成排到世界前10名的大学。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遵循的原则,第一是,建设“一流大学”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第二是重点建设拨款由竞争产生;第三是重视理工科大学建设;第四是重视学科建设;第五是保持大学办学自主权;第六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
 
      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它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但是却有被国际公认的一些必备条件。比如,师资队伍中要有一批世界大师级的学者。诺贝尔奖虽然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硬性指标,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能否有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能否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能否把学校办成一个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是中国大学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途中艰难的路程。
 
      世界一流大学没有约定俗成的固定标准,各国对大学的评价体系差异很大。但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评价标准是多元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垄断整个评价过程。同时,评价标准和评价机构本身也处于不断的被评价之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拒绝被评价。同时,评价机构还必须向公众说明使用评价标准的选取原则和资料来源,不能暗箱操作,不能被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意操纵,否则,就会遭到公开的质疑。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无疑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个关键指标,定性标准是对各大学教育教学情况的主体进行描述,包括授予学位的层次、学科分布情况、学校声誉等;定量标准是对各大学授予不同层次的学位数量、一流的师资(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水平的论文数量、学科分布情况和专利发明做量化规定。但因为有些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或是数据来源不足、评价标准无法统一,而某些定性的指标在评价的过程中,又难免因为评价主体的复杂多变性和评价者的主观差异而导致评价的结果难如人意。虽然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各异,但总有一些公认的评价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准。如高水平论文数量、一流的师资、专利发明等。
[发布者:qiu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