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家成长路径 关键词:组织培养 自我成长 顾明远指出,中国的教育家尤其需要有两方面的根基,一是中国文化的根,二是国际文化视野。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家必须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坚持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如在教育上应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学相长,重视人格素养,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高尚的职业情操,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教化学生。二是教育家要有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教育经验,讲民主,讲科学,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教育家的产生有两条途径,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向教育实践,一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走向理论。他说:“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马卡连柯,无论是魏书生还是李吉林,都是在火热的教育生活中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创造理论的。一线老师只要注意理论研究,注意思考问题,注意积累教育经验,尤其是记录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是完全可以成为教育家的。” 敢峰认为,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最难的不是知识和能力,更不是要获得哪一级“职称”或者要发表多少篇论文或专著。最根本的,大概也是最难的,是要有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情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和有哪些特点呢?一是弘扬奉献精神,淡泊个人名利。二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是尊重学生,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亦师亦友的教学相长关系。四是虚怀若谷,善于学习,从不自视高明。五是要有“人梯”精神,热情鼓励和帮助同事特别是年轻教师超过自己。最后,要敢于“木秀于林”,不畏风摧,同时在同事之间,在兄弟学校之间,要谦虚、坦诚和大度。 原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宋永刚说:“在研究免费教育政策的时候,我们也提出来,免费生要做出示范,享受了国家的免费政策,就要相应地履行国家义务,同时为支援农村教育也要作出一些贡献。从他们长远发展来看,到农村工作一段经历,也是他们人生过程中一个宝贵的财富,有利于他们长期成长,有利于他们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将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路径概括为“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三个阶段。所谓“先成才”,即具备作为教师、校长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后成名”,就是校长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在同行中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一定区域的“名师”、“名校长”、“名学者”、“名官员”;“再成家”,即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果得到普遍认同和广泛传播,对教育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家”。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认为,教育家应该不是培养的,每个人的成长是独具个性的。他对20位教育家的成长做了认真仔细的研究,发现教育家成长具有以下共同的特性。1. 教育家要具有理想力;2. 教育家要具有精进力;3. 教育家要具有学习力;4. 教育家要具有发展力;5. 教育家要具有艺术力;6. 教育家要具有表达力;7. 教育家要具有协同力。要成为教育家,更重要的是思想,用思想引导其他的老师和学生更好的成长。教育家思想的形成有三步:第一,要会总结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在教育学生成长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最好的,是教育学的原生态。第二,要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流派。第三,要有影响力,其中包括学术影响力、人格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 北京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说:“客观地说,在科层化的制度环境下,单凭一两个教育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前的学校已不再是过去封闭的‘象牙塔’,教师、学生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既要倡导追求教育的理想,更要追寻办好教育的路子。我们需要各个方面的教育家,包括教育行政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更需要懂教育的教育决策者与教育研究者们充分沟通,共同实践,让优秀的教育理念产生实际效果。在这个日趋规范的制度环境下,我们更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造就‘集体英雄’式的教育家。” 沈玉顺认为,内驱力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力量源泉,个性品质是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校长教育家的成长。 程红兵认为,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傻气,不唯利是图,不热衷时髦,而是执著地在自己的园地静静地耕耘,痴迷于教学始终不变,痴心于教育永远不改。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几分豪气,关心眼下的现实,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教育的整体现状,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样的潇洒,这样的豁达,这样的大气。教育家身上应该有哲学家的气质,教育家的事业应该是教育哲学的事业,教育哲学的事业应该是思想的事业。教育哲学思想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我们有些校长、教师的思维也许真的很发达,这种思维是用在如何应对上级要求,如何应对高考()分数提高,如何应对各级各类的评比考核上,而思想却极为匮乏。面对教育日益深重的危机,人们还是在用一些早已被证明是问题重重的教条来应对和回答,用空洞无物的时髦话语来回答,却很少深入地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认为,从班主任到教育家有七大关键词:1. 机遇,顺应时代,感恩贵人。2. 实践,不断超越自己。3. 阅读,以更清醒的姿态思考。4. 写作,记录生命的流淌。5. 思考,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6. 个性,保持纯净的自我。7. 童心,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王铁军认为,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可替代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外部的力量,需要接受教育、培训,但是,教育家绝不是外部力量可以造就的,也绝不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如果企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养工程来造就一批教育家的话,那就违背了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规律。古今中外,没有一位教育家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当然,我们并不否定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它是个人与社会互动、个人与组织、团队的互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全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应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发挥社会力量、教育力量,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促进他们将可能性因素转化为现实性因素,促使他们脱颖而出,激励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条件性因素,若要使这种因素转化,还需要主体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洪奇小学教师蒙世叶认为,首先,要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看到,成为“教育家”不是空中楼阁,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提高竞争意识,增强成才信心。从心理上,不会再认为“教育家”与己无关,甚至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教育家”的称号就会成为推动教育家涌现的一股强有力的动力。其次,要让广大教师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教育家,鼓励教师重新给自己定位,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默默无闻”的扮演者,不仅仅是“蜡烛”,永远是“教书匠”,守护三尺讲坛就够了,而应当去争做“火炬”,奉献青春,传承文明,照亮人类。当然,要成为教育家的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关键要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相信,通过努力是可以成为教育家的,这样充满竞争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教育家的成长。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