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家成长与教育家办学研究现状的综述 自2003年教师节以来,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多次谈到教育家的问题。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 2006年3月,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2007年,温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2008年8月29日,温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指出:“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张伯苓是个教育家,他宁可做校长,不当部长。毛主席讲,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要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再一次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而且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 2010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倡导教育家办学,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独特办学风格的人民教育家。” 2012年1月11日至2月6日,总理先后主持五次座谈会。他说:“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充分发挥教育家的办学才能和特长,让那些有终身办学志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干扰诱惑,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2012年2月27日,温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在回答网友关于教育的提问时说:“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要让教育家办学。”“这里我们所说的教育家,他们可能不是某些专业的专门家,但是他们第一热爱教育,第二懂得教育,第三要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不是一时而是终身。如果两、三年一换,那么哪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办好。”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 中央领导同志和《教育规划纲要》频繁谈到教育家,尤其是教育家办学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教育家培养事业的关怀与支持。近几年,全国教育专家、校长和教师也就教育家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分析。 一、谁是教育家 关键词:标准 定义 谁是教育家,当代中国有没有教育家,衡量教育家是否有一个标准?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著名教育家柳斌指出:“第一,教育家一定要有进步的教育理念。‘进步’也可以是‘先进’。但是‘先进’跟‘进步’是有区别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是进步的,进步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时髦的。教育理念虽然跟年代有关系,但不一定越新就是越进步的。如,现在看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依然是很进步的。第二,教育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没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很难出教育家。教育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第三,教育家是与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人和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教育家不是天生的,他的成长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老师。是学生、老师成就了校长,所以,不要只看到是校长培养了学生,培养了老师。校长带领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过程中,真正把学校办好了,校长就成功了。校长的成功,是学生、老师帮助他的。一个好学校,可能会培养出教育家;如果是一所比较差的学校,校长和老师能够将其改造成一所好学校,也会冒出教育家。” 原北京市人大副主任、国家总督学顾问、著名教育家陶西平认为,这是个呼唤教育家的时代。在我看来,社会转型期往往是社会问题反映最多的时期,会有一批学校和教育界人士努力从理论或实践上回答所遇到的众多问题,教育家将会从中产生。回顾历史上中西方教育家的产生,无论是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中国的孔子,包括陶行知、晏阳初等中国现代教育家,都通过教育实践回答了当时社会转型期的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关于教育家,我现在还没有看到正式的定义或标准。我想,一名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不论是中小幼教师,还是大学教师,当然包括校长,只要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就可以称为教育家。”顾明远分析造成人们“误读”当代中国教育家的原因时说:“有13亿人口、2.5亿学生的当代中国没有教育家,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也与事实不符。一方面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对教育家要求太严了;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确实缺乏一批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能将其付诸实践的教育工作者。很多教育实践工作者耕耘在教育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不注意总结经验;有少数人有创新实验,也总结过经验,提出过一些自己的教育见解,但还不成体系;还有一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他们大多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很少参与教育实践,他们有许多科研成果,但缺少实验的支撑、实践的检验,因此他们的理论还不能够影响我国教育的全局。我心目中的教育家有斯霞、吕型伟、潘懋元、霍懋征、于漪、李吉林,等等。”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他说:“一位老师要想成为教育家,最重要的是师德;其次就是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颗孩子的心,能够跟孩子对话。” 著名教育家敢峰说:“全国各地知名的教育家,少说也应当数以万计,不但在大城市,在农村、边疆都有。以教育家自励,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有作为,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终身奋斗,并与同事互勉互学互帮,形成高效的教育团队,共同创造教育上的光辉业绩,这样的教师应当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也是当今时代的一道绚丽风景线。”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认为,教育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对教育的独立见解,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教育家的思想必须不断创新,能够与时俱进;教育家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善于捕捉新机遇,采取新措施,建立新机制;教育家需要把握学科发展的走向,把握学术发展的前沿,等等。袁振国指出,成为教育家还应该有一些条件。他将教育家的外在特征概括为以下 10 条:1. 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杰出人才。2. 受到学生广泛拥戴。3. 能激发员工的热情。首先要能激发教师的热情,让他们觉得教育是一桩伟大的事业,而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了拿工资。 4. 有广为人知的教育观点。5. 有可以学习的教育方法。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而是指在管理、教育、组织等方面的一般的方法。比如朱熹的“读书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6. 有明显的教育特色和风格。7. 有教育定心力。作为教育家,要有一些基本的、不变的、反映教育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的想法和做法。8. 影响超出学校围墙。一个校长、教师的影响力如果限制在围墙里面,那还不能成为教育家。9. 能根据社会的要求做出必要的变化。10. 有人格魅力,道德高尚。袁振国说:“要具备以上外部特征,教育家还需要10条内部条件:1. 有长期的教育实践。2.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因材施教。3. 有教育理想和目标。4. 有自觉的教育理论。5. 教育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如果没有操作办法,光有先进的理念,那么这样的理念不可能有真正的辐射力,教育改革还是不能成功的。6. 追求,探索,总结。形成自己的教育特点和风格。7. 认识达到信念程度。8. 有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活动家。9. 能与时俱进。10. 大爱,大志,大智,大勇。”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那些被毕业了的学生们深深挚爱着的老师就是教育家!如果,那些培养了社会栋梁的人不是教育家,谁还有资格说自己是教育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提出“教育家”的三个必备条件,即“第一,教育家应懂得中外教育史,同时明确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和着重点;第二,教育家必须有教育实践经历,从孔子到蔡元培、陶行知,从裴斯泰洛齐、赫尔巴赫到蒙台梭利,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或办学经历;第三,他们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与观点,并且在国内或国外的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严格讲,这三条缺一不可。” 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家,应具备思想理论、实践风格、道德与办学成就等四方面的条件。第一,教育家应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潜心研究和善于发现教育中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第二,教育家应具有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勇于探索,形成鲜明的特色和风格。第三,教育家应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受到学生的广泛拥戴。第四,教育家应有卓越的人才培养或办学成就,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新时期的教育家不仅要有教育心,而且要有社会责任心,要把教育的理念扩散到整个社会,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全社会的发展,同时争取全社会对教育的支持。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冯洪荣认为,教育家要终身从教,有坚定的职业理想,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路,有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有突成的成绩。不是时代呼唤教育家,而是千万个教育家在成长;教育家处处有,千万个教育家正在支撑着中国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教育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副院长郭华说:“在中国,我们并不缺乏教育家,而是缺乏对教育家的发现、肯定和赞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教育大国,一定有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而已!”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铁军认为,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但是,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们始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他们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人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畏惧退缩,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绝不半途而废。今天,有志于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广大校长和教师,学习杜威,学习陶行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他们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实验的品格和精神,敢于和应试教育决裂,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为他们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