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家成长规律 关键词:规律 环境 敢峰说:“古人早就说过了‘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过说到底,这个问题,只能由你自己来回答。别人的回答只是激励,回答这个问题最权威的人是你自己:你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你的教育抱负、品格和情怀,你的学习和努力,你的教育实践和教育业绩,以及愿不愿意终身献身教育事业。”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认为,有四种人可能会成为教育家:第一就是我们的总理、部长,包括我们某些教委主任、区教委主任等教育行政管理层的这些人;第二就是研究教育的,如各个高等院校、各个教科院所的教育研究者;第三类是校长,校长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第四类就是教师,我们的中国教师中没有当过校长、副校长的教育家也有多位,比如李吉林。那么教育家需要什么条件?第一是高尚的思想道德;第二要有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第三要有卓著的教育成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辑刘堂江说:“中国的教育家不是天上掉馅饼掉下来的,也不是刮一阵狂风从国外吹来的,中国教育家是从中国教育的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中国的教育家不是象牙之塔里‘闷’出来的,也不是纸上谈兵谈出来的,中国教育家是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诞生的。”刘堂江认为,中国教育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就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沃土,没有第二途径,别无选择。 李希贵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只有当教育家是从课堂里面走出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教育才是成熟的教育,这个国家的教育才有可能是充满智慧的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今天教室里教师脸上是否有笑容,将决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明天有没有笑声。为了我们民族和国家幸福的明天,我们今天有责任来塑造幸福的老师。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好好努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时龙认为,教育家不是从媒体中来,而是从生活中来,从课堂中来,从学生中来。课堂是教育的前沿阵地,生活更是教育的运用之所。教育家不是教学家,不是学科家,教育家是融会贯通的教育工作者,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集大能者,真正的教育家是磨出来的。教育家一定要走过从经历到经验、从经验到经典的过程。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媒体、政策、领导、自己的支持,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陈洪捷教授说:“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中国缺乏教育家,是指缺乏像蔡元培先生那样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家。但是,伴随着20世纪后期教育的科层化和理性化的深入发展,今天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完善。一方面使得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也使得个人理念的发挥空间变小了,成为‘个人英雄’式的教育家就相对困难了。在当今各种体制比较完备的情况下,靠单个教育工作者孤军作战,要想成为像蔡元培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可能性并不大。”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原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说:“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包容和理解。教育是一项有关人的事业,它不能用行政命令方式来干预,也不能受商业规律的支配。要让教育家在面对学习者时,能够潜心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实现他们的教育理想,积累教育经验。要让他们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有空间发表自己独立看法。” 宋永忠认为,教育家是教育人才专业化成长的最高阶段。成长为一名教育家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必须具备作为校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第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独到的建树,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跻身名师、名校长行列;第三,在辐射影响其他教师、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乃至影响一个区域的教育发展中,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港澳台教育研究室主任沈玉顺认为,校长由普通管理者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是其不断丰富办学经验、完善办学思想、取得办学成就、积累专业声望、收获专业荣誉的过程;“成才”为校长从普通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奠定了基础,“成名”是校长由优秀教育工作者走向教育家的转折期,“成家”是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长期富有成效的专业实践的收获期。 上海市浦东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红兵认为, 教育家应该产生于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土壤里。教育应该允许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自由办学权力,可以按照自己对教育的正确理解、对教育的价值判断、对教育的哲学思考来进行独立自主的办学。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强制性地压迫其按照一种模式办学,没有一种无形的枷锁粗暴地限制学校,没有一种或者来自社会、或者来自教育内部的力量强力阻挠教师自由地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学。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孙孔懿仔细分析了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中外人物2489名,其中在释文中明确称其为“教育家”的中国教育家为398位。孙孔懿比对了这些教育家的出生年份,总结出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时代、封建社会极盛而衰的宋代、天崩地裂的近现代,进而从中归纳出这三个历史时期的若干相同或相近的社会特征:1. 激荡年代的社会难题呼唤解答;2. 宽松的思想环境包容异议蜂起;3. 私学发达润泽教育实践和理论;4. 文化积累形成大师辈出的沃土。某个历史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大批教育家,是因为诸多社会因素恰好在这里汇聚,才形成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对于躬逢其盛的教育家而言,这是他们的缘分。这样的历史契机可遇不可求,甚至一去不复返。不过后人不必恨不逢时,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教育领域永远不会沉寂。即使在相对平和的时代,也会出现像董仲舒、韩愈、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大教育家。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