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中国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高校分析 >

民办教育深度解读:独立学院是怎么产生的?

来源:腾讯教育发布时间:2014-04-25 08:37    点击数:
更多

随着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教育部()今年终于针对性的提出了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摩拳擦掌,准备开始一场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然而,面对难以撼动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下而上似乎成为一种最优的选择。民办,做为最容易推动该改革的教育分支,在沉寂十年之后,重获登上历史的舞台的机会。

做为见证者,腾讯教育()将在《民办教育深度解读》系列中,走近民办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教育,为您揭开他们产生、发展、淘汰、再发展到传承的全过程。

第一篇: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过渡型产品,一般认为它产生于1999年,以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独立学院开始的标志。这个标志,让很多人认为独立学院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公办院校对市场化的需求。

然而,这也许只是表面推动力。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一件大事——扩招。按1999年招生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增幅高达48%。这从当时来看,大学扩招打破了在中国持续数年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状况,并把高等教育从“精英”向“普及”推动了一大步。到了2011年,全国高校录取率达到了72.35%,而未录取人群中还有很多是主动选择逃离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

民办教育深度解读:独立学院是怎么产生的?

而此前做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民办大学还在最后的狂欢,一味扩张起来的市场被扩招的冷雨浇了个七零八落。2000年前后,很多缺地少钱,没有背景、实力不足的民办大学如果不转型被兼并,就是只能倒闭。当年的教育部门甚至牵线搭桥,“保媒”嫁出一批存活困难的院校,比如汇佳学校在1999年收入的辅仁,如今已经改造成了汇佳职业学校。

民办大学那时的窘境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申请建校,需要土地、校舍等硬件配套,这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这必然影响了师资投入,没有良好的师资,学生就不买账,久而久之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次民办大学缺乏认知度高的校名,缺乏招生号召力,文凭又经不起考验,这些都成为民办大学发展的瓶颈。

因而,受到国家政策扶植的独立学院以一种“方便面”的方式应运而生。学校出场地、校舍,社会出资金,还可以挂上211大学响亮的名声换取招生优势,发放母体院校的文凭。在创办初期,这类机构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

这就是最早独立学院的由来。

2003年,在人大的小南庄,住满了读民办院校的自考生。无人看管,无所事事,书是不会读的,每天靠拿着家长的钱谈恋爱度日。

“半公半民”是当时独立学院的绝对属性。它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是市场化的钱,一部分是院校投资,如果这两方面资金不足,就会招来一个社会投资方。以北投集团为例,近年来,他投资兴办了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北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江城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科德学院、重庆大学( 招生办)城市科技学院、北京工商大学(招生办)嘉华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和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共七所列入国家计划内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已逾八万。

对独立学院而言,强势专业一般是母体院校的优势专业,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院校出项目、构建教学模型,民企出管理出钱,独立学院的基础学科师资主要是自培养,而优势学科的老师通常是邀请母体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任教,因此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不过每年平均1万多元的学费也流失了部分的生源,独立学院的招生录取率基本保持在80%到90%。

然而,发展的稳健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一直坚持独立学院如果不“断奶”,将进一步畸化中国的高等教育。

拿学历这件事来说,在发展初期,很多独立学院没有学位发放资格,只能依靠母体校,造成二、三本的学生毕业时却拿到了一本学位证书的怪象。熊丙奇认为“这对一本学校的学生不公平,对其他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严重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于是,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在任的时候就曾提出独立学院要完全独立,这包括“独立学院校本部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颁发证书、有独立的校园、实行独立的财务核算”。到2008年,教育部规定独立学院当年录取的本科生全部自颁文凭、自授学位,这对于部分“靠牌子赚票子”的独立学院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

但是当时的改革进行的异常艰难,原因其实很简单,学校不愿意放弃独立学院带来的收入,又不可能割出学校的土地和校舍支持民办教育。于是,就一拖再拖,能拖黄绝不含糊。

然而,近年来的一些迹象表明,再艰难的改革也正在进行中。越来越多的独立学院开始转型,并在独立之后尝到了甜头。2011年3月,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别具意味:12所独立学院齐齐变身民办高校,相较于前几年的零星“独立”,这是独立学院第一次出现集体“独立潮”。而今年教育部推动应用技术大学的方针出台,对于此类院校无疑是最利好的消息。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有的高等教育,也就是大学本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致力于培养研发型人才,这种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扩招”十五年来,日益激化的就业矛盾。大学生的就业数据无论怎么包装,人才市场上的真实“肉搏”直接给了高等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抢空。这些真实的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思考大学教育的性价比,并带着子女逃离象牙塔,转而选择学习一门技术傍身。大学教育面临空前挑战,却无力自上而下的改革,部长治校、政校不分离让一本难以“屈尊降贵”。

于是,教育部从民办教育着手,今年在研究型线路的大道之外,为技术型培养划出了一条小路。独立学院要从专科升到三本,必须加应用技术这个门类。人才分流,强化教育实用性,这也为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技术型培养的方向必然是校企合作,这也是“小路”的核心问题。毕竟做应用型教育,离开了企业的诉求做教育,也不过是一次假大空的尝试,不能解决就业面临的实质问题。而能更好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挖掘企业需求出发培养适应性人才、建立实训基地的策略,此刻似乎也只有民办教育的通道更为顺畅。

教育部此举无疑是下了一步好棋。为了促进上层的改革,教育部必然会给予民办教育、独立学院以扶植政策,而应用型教育的就业导向也必然会为院校争取到更多优质的生源,学生的质量,也就是招生分数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学校更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分数线才是当下定义一本、二本、三本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招到更高考()分学生的独立学院,甚至有可能从三本步入二本之列。

自下而上的改革虽然见效慢,但是结果必然会触动原有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它转型的源动力。而未来我们可以期许的是,独立学院在这剂猛药之下,脱离“畸形”发育的自身局限,依靠民间资本和毕业生就业率翻身、升级,彻底摆脱母体院校的阴影,把自己的名号变成成响铛铛的金子招牌。(腾讯 沈柯)

    [发布者:ye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