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
来源:腾讯校园
发布时间:2012-05-31 12:39
分享到:

东南大学(招生办)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他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国民党去台后曾任国民党中常委、“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在回忆郭秉文时曾说:“民国10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北大”我们不用解释,“南高”是指南京大学(招生办)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大”以“文史哲著称”,“南高”则“以科学名世”。张其昀对“南高”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但了解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个评价并非虚语。

1921年,“南高”改大学制,易名东南大学。学生中大多数人反对改制,原因是南高声誉蜚腾,与北大并称,既享受公费,毕业后又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后来,校长郭秉文在学校大礼堂召集全体同学,左手举着南高校长的名片,右手举着东大校长的名片(两校长均为郭秉文)说,两校名称虽有不同,而校长、校舍、师资、设备等无差别。毕业资格,按照学分计算。毕业时,或取东大文凭,或取南高师文凭,由学生自己选择,争议始得平息。

从“南高”到“东大”,其辉煌业绩的取得是与主持“南高”、“东大”校政达10年之久的郭秉文密不可分的。

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早年卒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年赴美留学 (微博) ,191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即参与“南高”创办,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校长和东南大学校长。他是在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3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3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

从“南高”到“东大”

1908年,已经工作12年、年近30的郭秉文毅然弃职就学,远涉重洋,赴美留学。他先是在俄亥俄州的乌斯特学院攻读理科,1911年,郭秉文从乌斯特学院毕业后随即去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成立于1887年。当时,实验主义教育大师杜威、著名教育家孟禄等一批名流学者在该学院任教。哥伦比亚大学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郭秉文之后,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也先后到该院学习,他们日后都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也是在美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14年,当郭秉文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准备博士论文时,就收到正在筹备之中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校长的聘书,邀请他做教务主任。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3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为与两江总督辖地相应,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并被定为优级师范学堂。1911——1913年,南京城历经两次战火,学堂基本处于停办状态。适逢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提出在南京建立大学和高等师范学校,饱受战争蹂躏的两江师范学堂才得以绝处逢生。

1914年8月,江谦受命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着棋就是函聘即将拿到博士学位的郭秉文为教务主任,并请他代为南高延揽师资。

郭秉文一拿到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高,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1915年8月11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招生。

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两人相得益彰。1918年3月21日,江谦因病休养,由郭秉文代理校长。1919年9月1日,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