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中国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排行揭秘 >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来源:毕鹤霞发布时间:2018-12-17 13:22    点击数:
更多

     作者简介: 毕鹤霞,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南昌/330013)
     * 本文系2016 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课题 “新常态下江西省域高校位差剖析与路径选择———基于大学排行榜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16YB060),2017 年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双一流’战略下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预警研究”(JXYJG -2017 -084),2017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 “中国贫困人口家庭大学生就业预警与反困代际传递精准脱贫研究”(GL17102),2015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 “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精准扶贫与反贫困研究”(GL1512) 的研究成果之一。
 
      要: 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知名排行榜指标设计进行比较,纵观中国四大知名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沿革和特色各有侧重点。从指标设计数量来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属网大榜评价指标最多; 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覆盖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从高校投入和过程指标来看,中评榜指标兼顾了高校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和声誉的替代性指标,全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关键词: 大学排名; 指标体系; 比较研究
 
     2017 年1 月24 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暂行)》发布。“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排名可以提供比较的信息并增进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它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大学评价对一所大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学评价指标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同时,大学排行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择校、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大学排名中,我国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榜、中国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 10 多个机构、30 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除了学术机构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眼球。业界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 (简称 “武书连榜”),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 (简称 “中评榜”)、校友会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 “校友会榜”) 和网大版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简称 “网大榜”)。由此可见,排名对大学科研教学水平提升、形象推广与其在与国际合作对象的行销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排行榜的三大基本要素是: 评价指标合理、基础数据可靠可比、指标权重确定合理,这三个方面在社会学、经济学界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讨论和研究的空间。本研究基于上述基本要素,选取国内四大知名排行榜 (武书连榜、中评榜、校友会榜、网大榜) 进行比较研究。
 
     一、国内外大学排名体系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大学排名研究是根据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标准,以英文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针对相关大学在数据、报告、成就、声望等方面进行数量化评鉴,再通过加权后形成的排序。世界很多教育机构都有针对国内外大学、商学院或 MBA 的排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商业影响。当前几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分别为 QS 世界大学排名、英国 《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 THE 世界大学排名、荷兰莱顿大学世界大学排名。
 
表 1 中国国内四大知名榜单比较 [1]
榜单比较 武书连榜[2] 网大榜[3] 校友会榜[4] 中评榜[5]
创建沿革 1997年 1999年 2001年11月 2004年
排行榜演变特点 评估范围扩大;指标体系日趋稳定科学;最先对大学分类进行排名;提升主观性指标比重;数据选取趋向合理性;增设抄袭剽窃降分指标 指标渐成体系并趋于稳定;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结合;声誉指标评价;若干延伸排行榜 一级指标趋于稳定,低级指标逐渐调整;以质量指标、累计性指标为主;指标体系规范性逐渐增强;指标设计具独创性 指标体系及权重较稳定;分类排名与专业排名并举
指标体系发展沿革 1997年两级指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2000年增设二级指标:高校对社会贡献;2001年二级指标变动:人才培养下设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下设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变动:没有引文论文减半计分,取消专著指标,博士生创新环境改为研究生创新环境指标;降低EI权重,提高对CSCD引文权重;增加设置CSSCI引文指标;2005年新增三级指标:本科生质量;2008年引入“抄袭剽窃降分指标”;2009年新增学术抄袭无期限降分指标。2015年,指标体系有两个较大修改。不再使用SCI、SS-CI、A&HCI作为国际期刊论文的数据来源,而是对全世界期刊重新筛选,原12000种SCI、SSCI、A&HCI各种期刊中有5000种左右没有入选,有2000种左右非SCI、SSCI、A&HCI源期刊入选。国家专利局备案的专利技术转让进入指标体系。 2000年增设14个二级指标;2001二级指标:人文社科重点学科基地数;根据不同文理科目,区分不同人均科研经费;2002年改动:一级指标,学术地位改成学术资源,二级指标,物资资源下人均科研经费改为专任教师、科研机构人员人均科研经费收入,增设图书总量、生均图书量、师生比、长江学等五个二级指标;2003年将一级指标学术声誉调整为声誉,用生均量来计算;2004年一级指标体系和权重架构没有改变,二级指标微调删除;2005年指标体系趋于稳定;2006年发布大学声誉排行榜的单项排行榜,还发布了大学生新生质量排行榜的单项排行榜;2007指标体系设置调整;2008年指标体系没有大改动;2010年较大改动:榜单中评估指标;2012年首次发布“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排行榜”;2010、2011、2013年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均未发生变化;2013年发布若干延伸排行榜。 2003年采用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即一、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六个,包括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师资力量等,二级指标有23个;2004年六个一级指标,如人才培养、科研学术等,设立二级指标,多达35个,90个指标参数;2005年改动,一级指标三个,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誉,并采用一、二、三级评价指标体系;2006年一级指标未调整,二级指标和权重改动;二级指标高校毕业生,将专业技术类、企业经营管理类、党政类里面的卓越人才作为重要指标;2007年新推中国高校科学贡献排行榜、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中国高校杰出校友会榜;2008年三级指标稍作调整,引入国家重点建设西部地区14所高校指标;2009年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及权重都没改动,设置专门针对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进行排名的指标体系;2010年三级指标调整,杰出教师和杰出校友分别改为师资水平、毕业生质量,提出新评价理念:“中国大学星级”;2011年推出“2011中国大学学科专业星级排名”,杰出校友下设杰出艺术家、政治家等指标删除,三级指标中增设校友捐赠指标;2012年新调整:综合声誉由二级指标成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调整为“学术声誉”、“国家定位”、“社会声誉”;三级指标微调;2013年增设“国家级著作奖”指标,首次将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纳入大学评价体系。 2004年发布“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从2004年初次发榜延续至今,指标体系最为全面,指标体系较为稳定;2011年在指标体系首次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替代“社会声誉”三级指标;占学校声誉指标的50%,该指标包括学校的网站规模、被链接数量、网络显示度、网络学术影响力等五个四级指标
     数据来源: 根据 1997 年至 2016 年四大排行榜官方发布明细指标数据统计。2012 至 2013 年武书连排行榜官方发布明细指标统计数据,2014至2015 由于武书连排行榜榜单发布形式变更,官方只公布前 200 名排名明细指标分值,因此从 2014 至 2015 年官方只有排名统计数据,没有明细指标数据。
 
     国内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排行榜单创建研革、排行榜演变特点、指标体系发展沿革,各有侧重点,其体系比较参见表 1。
     以综合实力为主的武书连综合榜,始于 1997年,最先对大学分类进行排名。带有非主流色彩的武书连一流榜,着重高等教育的规模,以 “规模制胜”,重在考量产出。
     站在消费者视角,以高中生生源质量和大学生社会声誉为主的网大生源排行榜,始于 1999 年。校友会榜基于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主要特色在于以质量指标、累计性指标为主,侧重从 “校友成就”与 “学术成就”对中国大学进行选优排序,体现贡献率与影响力,强调质量,更注重高校对社会的贡献,它以衡量高校的人才与科学贡献能力为评价指标,从投入产出指标对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分层分类并衡量其综合竞争力,侧重从反映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高端办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中评榜始于 2004 年,分类排名与专业排名并举,根据高校办学条件或自身条件将大学分为两个层次,即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 按照高校科研竞争力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医药类大学等八种类型,并对这些院校进行排序;此外,还依据大学所属地域的不同来对高校进行划分,实现同类比较,分类评价。中评榜从投入产出指标对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分层分类并衡量其综合竞争力,较之其他三个榜单更全面、具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给出了更精准的指标设计。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第一,在现有研究中,普遍缺乏关于大学排名校际间微观理论框架。第二,在现有研究中,国内研究尚存不足,相关研究亦需补充高校调研样本和实证基础。第三,在现有研究中,国外研究可直接借鉴的成果不多,国内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尚待加强,且在已有研究中,缺乏针对大学排名校际间位差差异性比较的系统研究。
 
     二、国内四大排行榜大学排名指标设计
     根据历年四大排行榜各级指标的原始数量,针对历年四大榜单进行简单的比较,如表 2 和图 1 所示。
 
表 2 四大排行榜各级指标的数量 [6]
指标数量排行榜 武书连榜 网大榜 校友会榜 中评榜
一级指标 2 6 3 4
二级指标 4 19 7 13
三级指标 24 0 8 50
     数据来源: 根据 1997 年至 2016 年四大排行榜官方发布明细指标数据统计。
 
     从指标设计数量来看,一级指标属网大榜指标最多,为6 项; 二级指标依然是网大榜最多,为 19 项;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高达50 项,而网大榜并未设计三级指标观测排行。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覆盖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四大榜单一级指标设计相同点在于都涉及了高等教育第一和第二大职能,区别在于第三大社会服务职能只有中评榜有替代性指标的设计。
 

     图 1 四大榜单各级明细指标数量
     如表 3 四大榜单一级明细指标所示,武书连榜一级指标设计依据高等教育前两大职能,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网大榜将人才培养职能用新生质量(产出指标) 指标替代,科学研究用学术指标替代,不同的是纳入师资和科研经费两项投入性指标; 校友会榜吸纳了高等教育的前两大职能,纳入了师资力量这项投入性指标; 中评榜一级指标分设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一级替代性指标基本覆盖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不同的是用办学资源作为投入性指标,重点大学以学校声誉作为产出性指标衡量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由此可见,中评榜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更为全面而具体。
 
表 3 四大排行榜一级明细指标
指标数量排行榜 武书连榜 网大榜 校友会榜 中评榜
一级指标 2 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4 项学术新生质量师资科研经费 3 项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师资力量 4 项 (重点大学)
办学资源
教学水平
科学研究
学校声誉(一般大学无)
3 项(一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