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中国科教评价网 — 权威高校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评价网 > 大学排行榜 > 排行揭秘 >

苏金燕:探索中国特色学术期刊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发布时间:2017-07-20 16:09    点击数:
更多

    学术期刊是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科研成果形式。只有理清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才能构建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

    多年发展  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术期刊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重要平台。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方面,期刊编辑部积极召开编辑部会议,传达落实中央精神;组织召开学术论坛,就特定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积极组稿,开辟专栏,集中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学术期刊是学术“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越来越注意英文摘要的撰写和编辑,已经陆续创办了一批新的英文期刊,并更加注重期刊在国际范围的传播。

    “集约化”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方法。为更好地整合编辑力量,推进期刊建设,有些单位推进期刊社、杂志社等集约化发展路径,将学科编辑、外文编辑、技术编辑有效整合起来,实行“流水线”作业,发挥每个编辑的专业优势。

    加强审校工作成为期刊修炼内功的重要手段。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特殊性,很多期刊的审校工作已经由原来的三审三校制变为现在的三审四校、三审五校、五审四校制等,即在原有的学术编审、校对的基础上,又增加两层校对,加强期刊的政治敏感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过硬的编辑队伍成为期刊发展的原动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不仅有从业几十年的资深编辑,还有刚入行不久的年轻编辑,这些年轻编辑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也可很好地把握学术前沿,引领学术发展。

    期刊评价成为促进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及武汉大学等机构开展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其中一些评价结果已经在学术界、期刊界有了一定影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期刊编辑队伍、审稿制度建设,加入“以文评刊”指标,以促进期刊自身建设为主要目标,避免一味地追求影响因子等定量数据。

    面临挑战  解决急迫问题

    虽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期刊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遭遇了一些困惑与问题。

    处理好期刊理论专栏与其他学科专栏的关系。很多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已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等理论专栏,怎样将这些理论专栏建设好,更好地发挥理论专栏对其他学科专栏的统领作用,是期刊还需要下功夫进行研究的地方。

    期刊在学术“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题。一是创办外文期刊难以获取国内统一刊号。目前,很多新创办的外文期刊,仅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号)可以在国外发行,却难以获得国内统一刊号(CN号)在国内发行。二是论文的外文摘要翻译难。有些编辑部无法聘请专职的外文编辑,外文摘要的翻译有的由海外留学生组成,这些留学生由“90后”构成,由于年龄较小就到国外去生活、学习,对有些中国话语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另外,有些学科,特别是文史哲领域,有些专有学术术语较难翻译。三是期刊举办国际会议难。由于受相关政策影响,有的期刊编辑部要举办会议必须在当地举办,会议规模亦有限定。在国内召开国际会议的限定也较多,到国外举行学术会议的难度就更大。四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小。某种程度上,索引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是期刊进行国际学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我国学术期刊被索引、全文数据库收录的还较少。

    期刊集约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实际困难。要建立期刊社,实行集约化管理,实现规模效益,首要条件是在同一个主办单位有为数较多的期刊。如果一个期刊主办单位主办的期刊数量较少,也就难以进行集约化建设。

    期刊编校过程中,有的期刊增加了审校工作,审校过程中有些词语的准确性较难把握。另外,有些审校工作,形式大于内容,上级领导或主管部门很难对期刊的所有内容进行审读、校对。

    期刊编辑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断档严重、岗位认同等问题。一是期刊编辑队伍断层现象较明显,如一家学术期刊原主编退休后,编辑人员均为“80后”。二是期刊编辑岗位在主办单位中基本被列为教辅岗、辅助岗,期刊编辑在单位中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审受到影响。三是外文期刊的创办、外文摘要的翻译,优秀的外文编辑较为缺乏。四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握新技术的编辑人员缺乏。

    期刊评价结果为期刊的发展带来困扰。受评价结果影响,核心期刊的稿源、稿件质量等都明显优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出现“圈内”、“圈外”冰火两重天等现象。

    加强建设  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已取得的成绩,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第一,建议数据库平台等以专题形式进行知识组织。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等成为期刊阅读的新方式。受数据库检索方式的影响,期刊栏目建设的成果被“打散”、“揉碎”到庞大的数据库中,无法发挥栏目建设预期的效果。建议期刊数据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知识组织,更好地呈现专题研究的专栏效果。

    第二,建立期刊学术“走出去”的短、中、长期目标。例如,短期目标可以是做好“三件套”,即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英文注释。中期目标是办精品外文期刊,其中精品学术期刊要考核、要规范。长期目标则是确立以中文作为国际学术交流的主流语言,促使中文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第三,加强外文期刊国内统一刊号的审批工作。由相关主管机构就我国已经和即将创办的外文期刊做好国内统一刊号的审批工作,让外文期刊在国内的出版发行“合法化”。

    第四,推进专业术语多语种词典编纂工作。就我国特有的一些通用词汇、专业术语做好多语种的翻译工作,建议由中央编译局等相关单位做好中英、中法、中日等词典编纂工作,让学术期刊进行翻译时“有法可依”。

    第五,期刊按地域、学科进行集约化建设。可按照地域、按照学科等推进期刊社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期刊管理部门的协同作用,充分调动各期刊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推进期刊集约化发展。

    第六,正确认识期刊评价指挥棒作用。构建符合国情的、承认学科差异性存在的、以促进期刊发展为目的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的期刊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七,创建期刊编辑资助计划。除注重编辑队伍的年龄、职称等梯队建设外,也注重理论编辑、外文编辑、技术编辑的队伍建设。建议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等相关部门创建期刊编辑“走出去”资助计划,培养优秀的外文编辑人才。

    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可更加积极主动地阐述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在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

    [发布者:ma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