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小学 > 正文
把教书当事业 “夫妻小学”教出三十多个大学生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3-07 15:10
点击数:
分享到:

把教书当事业 “夫妻小学”教出三十多个大学生

村民赵福清抱着孙女,和张兴琼(左一)合影。她们都是张老师的学生。

把教书当事业 “夫妻小学”教出三十多个大学生


  村民为火天岗村小送去木柴村民为火天岗村小送去木柴。

  大山里的感动

  “隔山相望夫与妻各撑起一所小学”追踪

  @华西都市报: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持续关注大巴山深处的通江县“夫妻小学”,廖占富和张兴琼两位老师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和网友。当地村民和家长敞开心扉,向记者争相讲述他们心目中“夫妻小学”的故事。播种

  看书、备课、批改作业,成为廖占富老师夜晚生活的全部,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廖老师寝室的灯光亮着。

  深耕

  村民赵福清今年53岁,仅比张兴琼老师大2岁。1980年,张兴琼在扫盲培训班教赵福清认识了“锄头、镰刀”等汉字,学会了打借条、领条。

  赵福清又相继把子女送到火天岗村小。

  一年前,赵福清又把自己的孙女送到了张兴琼老师手中。

  这在火天岗村,并不是少数。

  收获

  人口800多的火天岗村,共计走出了三四十名大学生。

  经华西都市报报道之后,“夫妻小学”关注度不断走高,昨日有多家媒体前往采访。

  甘于寂寞

  廖老师寝室每晚都亮着灯

  石庙子村村支书向仕奎和廖占富是初中、高中同学,十多年前,他和廖占富一样,都是碧溪乡的代课教师,三年前,这位老同学来到石庙子村,有很曲折的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庙子村几乎没有一名正式教师,由于距离县城遥远,条件艰苦,聘请来的代课教师也是走马灯似的轮流换。2008年,一位姓杜的女老师教了一年多,随后来了一位姓蔡的老师,教了几天就走了。随后20多天,学校被迫关门,身为村支书的向仕奎心急如焚,他向碧溪乡中心校校长景华“要人”,景华十分神秘的告诉他:“莫急,马上给你派一个优秀的老师来。”

  2009年12月底,新老师终于前来报到了,当看到廖占富的一刹那,自己既吃惊又高兴,“我当年和他是同行,他在全乡代课老师中很有名气。”

  廖占富家住学校对面的风斗垭,回一趟家需要两个多小时。自从来到石庙子村小后,他就很少回家,山村的夜晚十分寂静,村民们早早关门闭户,而廖老师不会打牌喝酒,所以也不串门,看书、备课、批改作业,成为他夜晚生活的全部,很多个晚上,当向仕奎从外面开会回家从村小路过时,都看到廖老师寝室的灯光亮着。

  书写传奇

  一家三代都是张老师教的

  “娃娃不简单,会做加减法了。”昨日中午,石勇坐在火塘边,考了5岁女儿几道简单的算数题,女儿全答对了,他和妻子很兴奋。石勇的家不在石庙子村,前些年一直在上海打工,女儿也带在身边,在上海一所民工幼儿园读了两年,结果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2011年5月,他听姐姐建议,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把女儿送到廖老师手中,近两年他回过两次老家,每次回来都发现女儿进步很大,“我比较了一下,比街上的娃娃都要学得好些。”

  火天岗村村民赵福清今年53岁,比张兴琼老师大2岁,但她却是张老师曾经教过的一名学生。1980年,村里办了一所扫盲培训班,每天傍晚,张兴琼都会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前去上课。在夜校里,赵福清认识了“锄头、镰刀”等汉字,学会了打借条。“当时我们都是大姑娘,在一起打打闹闹,但一上课她就严肃了,教师的样子就出来了。”

  两个子女到了读书年龄,赵福清又相继把他们送到火天岗村小,直至小学毕业。一年前,赵福清又把自己的孙女大儿子的女儿亲手送到了张兴琼老师手中。

  “夫妻小学”出来的娃,中心校抢着要

  和赵福清一样,在火天岗村,一家三代均为张兴琼学生的不在少数。而在偌大的永安镇学区,火天岗村小成了多年屹立不倒的金字招牌。“永安学区有八所中心校,听说是四村(火天岗村)出来的,这些中心校抢着要。”村民张述尧言语间满是自豪。

  在他的眼中,张兴琼和廖占富老师,就像农民种庄稼,真把教书当成事业干,凡是四村走出去的娃娃,成绩好品行端,他的四个子女中,有三个都从火天岗村小毕业,孙女李燕一直在该校读到四年级,后来转入碧溪中心校,前年考入浙江理工大学

  张述尧的话,在碧溪乡中心校校长景华那里得到了佐证。景校长介绍,该中心校下面共有7所村小,在近几年的综合考评中,火天岗村小一直牢牢占据头把交椅。

  人口800多的火天岗村,共计走出了三十多名大学生,他们的童年都是在火天岗村小学度过的。

  已是浙江理工大学大二学生的李燕在电话里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自己至今仍然十分感念张兴琼和廖占富老师,他们不仅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最重要的是教会了她怎样做人。很遗憾的是,今年春节回老家,没能见到两位老师,暑假回来时,她一定会去拜望他们。

  记者手记

  火天岗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外务工,不少家庭的收入,远在廖占富和张兴琼夫妻之上。

  “廖老师寒暑假都要到上海打工,听说每天可挣300多块钱,有好几次他都给我说,‘真不想回来了’。”石庙子村村支书向仕奎向记者透露了廖占富曾对他说的“老实话”,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他都很担心,生怕石庙子村的娃娃再次没有老师。但每期开学前两三天,廖占富都会提前到校。

  火天岗村村民张述银说:“廖老师到另一所小学后,张老师既要教书又要照顾农活,请她吃一顿饭怎么都不来,她怕耽搁时间。”说着说着,张述银流下了眼泪。

  廖占富和张兴琼老师,已将青春融入了火天岗,已和山里人建立起了鱼水深情。(华西都市报记者谢颖周清树摄影朱建国)

  (华西都市报 谢颖周清树朱建国)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聚焦“小升初” 家长投递孩子简历谋机会  ·中小学纷纷“出招”减负 多所小学设无作业日  ·把教书当事业 “夫妻小学”教出三十多个大学生  ·小学作业难倒本科父母实属“坑爹”  ·云南洱源地震中小学校安工程校舍无一严重损坏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