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辅导 > 高考作文 > 正文
高考作文三十年 主题风格没少变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11 08:35
点击数:
分享到:

[导读]作文是每年高考的议论热点,从1980年至今,高考作文从书写大时代大理想到注重道德思辨,再到重视多元表达,命题导向越来越鼓励考生表达自我。

上世纪80年代:忧国忧民,抒写时代新意 90年代:双向思考,考查辩证思维

进入21世纪,命题思路愈发多变,立意更加开放,越来越倾向于让考生多元表达

高考()作文离纯粹做文章还有多远?学者称,竞技考试背景下,有选拔标准才能保证公平

河南商报记者 郭清媛

作文是每年高考的议论热点,在高招工作已经进入招录环节时,中学老师和教辅机构的工作人员已开始搜罗今年的满分作文了。

从1980年至今,高考作文从书写大时代大理想到注重道德思辨,再到重视多元表达,命题导向越来越鼓励考生表达自我。

有人希望高考作文真正回归“真情表达”,纯粹地写写文章。但社会学专家与高考作文研究人员认为,在竞技考试的背景下,高考作文应该有一定的选拔标准。

上世纪80年代

作文限定主题,抒写时代新意

1980年7月的某一天,时年17岁的许兆真(现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坐在高考考场里,思索着作文题目《达·芬奇下苦功夫画鸡蛋的故事读后感》。最后他决定以“打好基本功,勤学苦练才可成功”为主题写这篇作文,那年他的语文成绩不错。

“环保、理想、树人育人是那时高考作文的主题。”1985年参加高考的史景江(现为高中语文教师)说,那一年的作文题目是《给〈光明日报〉写封信》,反映环境污染问题,他当时对家乡在建纸厂的污染问题深恶痛绝,作文写得感情饱满。

“上世纪80年代的作文,都是心忧天下的大话题。”许兆真说,那时的热血青年很多,大家心里都装着报国理想,高考作文命题和时代氛围很相符,比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作文限制了主题,只能按照主题抒写时代新意。

上世纪90年代

给出一段材料,考查辩证思维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需要大量人才,但在人才任用问题上,还存在很多弊病。有本领的人,因为缺点不被任用,既无长处也无缺点的人却得以高升。”1990年,一名江苏考生在看完材料《玫瑰花的刺与花》后,写出了上面一段话。

同一年参加高考,现为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的张定勇说,上世纪90年代的作文一改上世纪80年代读后观后感、谈论理想志向的主题,思考更深,给出一则具有双向思维选择的材料,行文时,必须引用材料,还必须是较为标准的议论文格式,不许跑题。道德、思辨,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比如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7年的《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

2000年后

作文命题思路,如时代般多变

2000年,作文题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你是选择A还是B”的双项思辨法,转为多元化的表达。

张定勇说,这是作文题立意放开的一年,学生可以依据材料、自身的阅历和思考选取角度,旨在激发创造性和写作灵感。

“新世纪这13年,作文风格和这个世界一样多变。”专注研究高考作文教辅市场的出版商沈宁说,2001年“诚信”和2002年“心灵的选择”,承袭了2000年作文题目那种开放、灵活的考查要求,注重创新;但2003年的作文题《感情亲疏,对于认知判断的影响》的关系型话题作文,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

“2007年后开始引入看图作文,之后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不一样,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中国崛起、2012年的船主和油漆工。”沈宁总结了一套规律,那就是近几年的命题越来越结合现实、命题要求逐渐减少,考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也慢慢增多。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高考作文三十年 主题风格没少变  ·大陆师生评台湾高考作文题:看似平淡实则高明  ·浙江乐清一女生高考作文满分 阅卷老师称印象深  ·高考放榜“满分作文书“大行其道 多是枪手所写  ·广东6篇优秀高考作文遭集体挑刺 被吐槽毁三观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