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看戏,小丑戏是比较爱看的一种。舞台上的小丑们靠着其奇特的相貌,夸张的言语,行为不合常规的表演,常常让观众们乐不自禁。不过,无论是舞台上的小丑也罢,还是舞台下的观众也好,其实大家都明白,表演只是表演,逗乐之余,当不得真。如果照搬到生活中,恐怕就真成了“丑演”了,相信没几个人会喜欢。 可如今,生活中还真频频有这样的“丑”事发生:据报道,连日来,河南漯河许慎文化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身披黄丝带,穿统一校服的高三学子。他们态度恭敬,举止虔诚,在净手上香之后,不少同学还在文化园的许愿树上系上了象征自己心愿的黄丝带,希望自己能在将来的高考()中金榜题名。 重大仪式前祈神保佑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其实算不上什么。问题就在于,此次参拜的1100多人并不是学生自发自愿,而是由学校发动的。千名学生多数是来自漯河市第一、二、四、五高中和实验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来自各自学校“快班”的学生。“快班”者,成绩较好“尖子生”之集合体也。于是乎,一场本应是考生家长祈福的个人行为,就演变成了学校间彼此竞争的教育行为,异化为专为尖子生安排的战前助行了。至此,教育良知丧失殆尽,功利性动机昭然若揭。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沾上功利性。在功利性面前,平时矜持的“素质教育”难免会露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真实地位和尴尬处境。当面对决定每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高考来临时,其实学校和老师的紧张程度并不比家长考生差,他们的“办法”自然也会比家长们更多更隆重。于是人们就看到了:高考倒计时百日时,河北等一些学校竞相举办“百日宣誓大会”,此次高考前,漯河5所学校竞相鼓动“尖子生拜神”运动,其他的诸如去年曾经发生在南京某校的“吊瓶班”也大可归为此类。 这类行为最根本的特征是:只要能实现“高考能考出好成绩”这一个目的,其他的诸如“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规律”“社会影响”等统统不在考虑之列。问题是,这种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高考前学生最需要的其实是“不折腾”“以平常心待之”。作为育人场所的学校和育人主体的教师,本应在高考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担当起“科学迎考”的责任——面对学生和家长的焦虑紧张乃至束手无策,应安排心理老师进行疏解和干预,进而指导家长们科学迎考,从而发挥家校的合力。何至于做出推波助澜,让同行不解,让外界耻笑的“反教育”行为呢?可见,在这些学校,科学办学和科学育人理念方面还有待于提升甚至普及。 其实,杜绝教育“丑演”并不难,从外部来说,最根本的仍是改革“唯分模式”的高考制度。但教育本身又是等不得的事儿,在此之前,一些学校不妨先做点遵守教育底线和科学良知的普及性学习工作,以避免自己做出把戏台上的小丑表演“照搬”入生活,别人耻笑而不自知之事。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河南鹿邑法院原院长遇害案引关注 陪读?赔命?
·河北平乡教育局回应数十学生中毒事件:排除食
·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开启报名
·10招教你打败拖延症
·河北:12所民办学校被责令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