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冯沪祥:从《易经》看成功管理
来源:董事会
发布时间:2012-11-23 14:42
分享到:

  《易经》对企业变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真正思想解放,与时俱进。《易经》第一个卦是干卦,就代表创造,“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干卦代表天生万物,创造没有止境,自强不息,但到最后一卦仍叫“未济”,代表创造没有停止,充分象征永远创新的开放精神

  什么是公司百折不挠、基业长青的核心驱动力?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冯沪祥教授看来,企业的生存之道在于精神气,在于心学。冯教授历任蒋经国秘书、原“立法委员”、中华两岸和平促进协会会长、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以及多所大学讲座教授,他早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忧患意识、坚忍自强、谦卑为怀、沟通为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和谐团结、力行实践……这位深谙国学的台湾著名学者,以《易经》为体,义理为纲,对记者详加阐述《易经》对企业管理的现实价值。早年出版过《易经生命哲学》、《中国文化哲学》、《中国管理哲学》等60余本中英文著作的他建议企业家,不妨抽出时间读一读《易经》,或者翻一翻受易经影响极深的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这对当下的企业家尤有裨益。

  记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易经》内容很容易被符号化,如何把这种义理精神真正融入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

  冯沪祥:最重要的是忧患意识。我认为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一样,忧患意识是动力。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自我的警觉、自我的要求,这就是忧患意识。这是源自内心的。现在很多管理讲各种战术,各种方法技巧,这都是外在的,外在的东西学得再多,而内在没有觉醒、没有自立自强是没有用的。有了忧患意识才会真正有动力。

  成吉思汗从最初的一个草原小部落被欺凌,到最后建成一个那么大的王国,就是因为有忧患意识,“心中永远想到敌人”,这是很好的启发。原来白手起家做苦工的,感觉到不能一直被欺负,才会有奋发的动力。受了别人的气,自己才有争气的动力。不能有暴发户的心态,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更要谦虚警觉,所以忧患意识产生了“自强不息”以及“厚德载物”乾坤两种精神。这个自强就是说自己要强大,不是靠别人强大。而且要不息,不只是五分钟热度。“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坚忍的、很厚重的胸襟,要能够忍辱负重,不能忍辱就不能负重。

  我自己的体会是,生气没有用,生气不如争气,悲愤不如发愤。当你失败的时候到处受气,当你借钱的时候到处受气,这就需要把悲愤化为力量。所以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素养。企业界要讲精神素养,这是心学,即心灵的学问。

  记者:您刚才讲到了心灵的学问,那么体现于外在,例如当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家应当如何进退呢?

  冯沪祥:外在的态度也很重要,谦卑为怀,一定要谦虚。谦虚才不会成暴发户,才不会目空一切。谦虚才能去倾听员工的声音,和员工打成一片。越居于高位的人,越要有低姿态。企业家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至少是“衣食父母”。意思就是要多了解客户的心声,以客户的心为心,这都是中国的国学,用老子的话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作为领导,没有自己固定的成见,人民说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做。所以,领导有两种,在中国国学里也都有:一种就是follow me,跟我来,身先士卒;另外一种领导是after you,你先请,人民走在前面。我跟在人民后面走,追随民意民心,不是说我比人民更高明。

  一般来说,要做好一个倾听者,有谦虚才能沟通,有沟通才能真正倾听。好的领导人一定是好的“倾听者”,这就是儒家所说的“苦民所苦,将心比心”。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