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我在美国当博导:攻读美国博士学位知多少?(2)
来源:腾讯教育
发布时间:2012-02-11 13:40
分享到:

2. 如何与教授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进行适宜的沟通?

博士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修改的过程,其间必然涉及与导师及其委员会成员的多方、多次沟通。每个导师的指导风格各不相同,有人不喜欢学生经常性的咨询,而是希望学生自己先写,完成之后再给予点评;有些教授则喜欢学生写一章,他改一章,甚至写一节改一节,全程监控学生的论文进程。作为学生,摸清导师的指导风格并尽量与之配合,这对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必要的。但从论文完成的质量及其效率来看,学生最好不要等到论文写作结束以后再去请教导师,假若导师对论文不满意,那么学生就前功尽弃,其风险太大。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就咨询教授的意见,不必过于在乎教授的脸色,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况且大部分教授都是非常敬业的。

除了与委员会主席沟通,博士生还需要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但是,教授委员会成员们的指导风格通常有很大差异,博士生要想让自己的论文迎合所有教授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与这些观点不同、性格和风格相异的教授们进行沟通呢?博士生通常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就是写完一章内容,给教授委员会的每位教授发封电子邮件,向他们征求修改意见;第二种就是将写好的内容呈交给教授委员会主席,按照主席的意见修改,直至主席满意,然后由主席发送给委员会的每位教授。两种做法孰优孰劣?按照第一种做法,同时向每个教授征求修改意见,博士生可能节省了时间,并听取了多方宝贵意见,但有时众口难调,取谁舍谁很难度定。尤其当教授们的观点对立时,更是难以平衡。有些学生将A教授的认同观点转发给持有相反意见的B教授,试图以此为自己找到某种辩解的证据。这种做法易于造成教授之间的矛盾,有搬弄是非之嫌疑。相比之下,第二种方式较为可行。

事实上,不论是在美国,或者中国,教授之间肯定存在着学术观点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并不代表教授们之间的斗争,而只是学术对话的一种形式。作为一个博士生,其目的不是在教授们的论争中寻求生存或解脱,而是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若能本着这个目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了,许多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