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面对自招“神题”何妨少一点苛责 多一分宽容
来源:南报网
发布时间:2013-04-16 10:30
点击数:
分享到:

每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题,都会引来社会的热议甚至酷评,今年也不例外:东南大学(招生办)考题“请讲一个和美丽中国相关的‘神话’”,被指“幼儿园水平”;华南理工大学考题“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被指“故弄玄虚”;复旦大学考题“《西游记》有多少个妖怪”,被指“太雷人”……

先不论这些题是否“离谱”,不妨先做个假设:如果这些考试采用高考()模拟题、月考题、会考题、押宝题,或者与之相差无几的那些“标准化”习题,您是不是觉得“正常”了许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也许说明您心中已早有定势:高校招生题目,就应该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易评判分数。

其实,面对“神题”,我们何妨多一分理解,读懂这些题目背后的立意和用心?

首先,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再照搬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考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设计的初衷,即是“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果用普通考题去考这些学生,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何意义?

其次,细读这些所谓“偏题”、“怪题”、“难题”,并没脱离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故弄玄虚”。以东南大学的“神话”题目为例,不过是换个形式对中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考核。如果说这样的考题只有“幼儿园水平”,鲁迅先生何苦在《故事新编》中精心重构《补天》、《奔月》这类经典“神话故事”?

再次,带有选拔性质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察的是思考和认知问题的方式,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思考的技艺”而非“实用的技能”。这种考试,更为注重学生的瞬间反应、临场发挥和自圆其说的思维素质,而非死记硬背、墨守定见甚至猜题押宝的本领,至于“答案”本身,倒在其次。试问,在人的漫漫一生,究竟有多少问题有“正确答案”或者说“唯一答案”?更何况,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行之未久,包括考试命题在内的一整套招录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既然人们对现行的应试教育、高考制度不甚满意,那就更应宽容高校的探索,“允许犯错误,不许不改革”。

“神题”之说,大概早已有之。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办)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有道小题为国学大师陈寅恪所出,要求为“孙行者”做对句。结果,考生周祖谟以“胡适之”的答案深得激赏(周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耐人寻味的是,考试后,社会上对这张卷子也多有争议,有人径直指责清华试题“复古”。今天看来,类似指责显失公允。面对“神题”,何妨少一点苛责,多一分宽容。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还记得高考“吊瓶班”吗 氨基酸噱头又被瞄上  ·媒体称“穷人孩子上职校”显贫穷代际间传递  ·高考评论:高校自招面试 好试题不怕上台面  ·面对自招“神题”何妨少一点苛责 多一分宽容  ·北京建筑大学举行校园开放日暨全国高招咨询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