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发布时间:2012-02-16 13:25
点击数:
分享到:

编者按:从2007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为切入点,大胆进行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开设了中医教改实验班I期(院校+师承+家传)、II期(院校课程改革+师承+家传)、高中杏林班和岐黄国医班。这一系列探索意义何在?取得了哪些经验?日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校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翟双庆教授。

众所周知,中医药高等教育有很鲜明的特点:形式上采取的是现代高等教育,但培养的却是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具有东方文化属性的中医药人才。这就使中医药高等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和变革。院校教育模式与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2007年,国家教育部在全国8所中医药高校实施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使北京中医药大学有机会从国家的高度、宽松的政策环境中(拥有50万研究经费和政策支持),对中医人才培养进行了更多大胆尝试。

中医教改实验班:院校教育与传统模式有机融合

从2007年起,北京中医药大学连续三年设置中医教改实验班,以中医名家子弟自主招生为基础组班,每班招收30人左右。

记者:2007年,贵校最先实施的是中医教改的中医学专业5年制自主招生班,当时设此实验班目的是什么,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翟双庆:主要是在培养模式上做一全新的探索,实行院校模式与家传、师承模式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

怎样培养出名师大家,我们做了很多思考。大师们所走的路是: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由此,我们觉得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中医思维的建立,二是扎实的中医临床技能。既然明确了这种成才规律,就要找到一种最贴近这种规律的培养模式。过去一些医家确实是以家传和跟师学习为主,我们希望利用这种模式更多地实现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通过跟师临诊,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以培养深厚的中医思维和扎实的中医临床技能功底。

过去,徒弟是师傅一手带出来的,是手把手教的模式;徒弟直接把师傅宝贵的、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直接学到手、拿过来用,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多年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他们看到中医的疗效,自然喜欢中医、坚信中医,这对于中医学子是很重要的。家学更是如此,甚至是几代人谋生的根本,没有真本事怎么能行呢。从这点上看,家传和师承的模式更适合中医学习。我们在尊重这种方式的前提下把它和现代教育相结合。

记者:为何说现有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未突出培养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技能的任务?

翟双庆:一般临床考核,往往是考病例,在病例上写有什么症状,有什么脉象,然后学生利用这个文本材料来分析病例。如果考具体病人,说是不是弦滑脉,学生就不知道了。还有以前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都量化了,形成了计算机诊疗系统,这确实是很好的经验总结。但搜集症状的过程更关键,这不应忽略。到底是不是弦滑脉,是不是绛紫舌,这些学生不认识、对不上,也不敢开方子。这些技能都是从实践中学来的,老师指点来的,我们就是要想办法教会学生这些最有用的东西。

记者:在生源上有什么要求呢,是以中医名家子弟为对象吗?针对他们家传或祖传中医的特点,学校会如何安排课程?

翟双庆:直系亲属具有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尤其是名医或者家长有一技之长的,我们是要充分考虑的,当然学生的高考(微博)成绩也是重要的指标,要求在当地重点线以上。

在课程设置中,普通中医五年制的必修课仍然保留,因为这是中医本科生在现代社会必备的知识和素养。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国学导师组、经典导师组,配备专门老师,增加了国学和中医经典的比重。并且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校外导师或家庭导师,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在课余和寒暑假就一直跟师。进入临床实习后,学校为学生配备导师,采取一对一的跟师临诊,跟师在整个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不间断,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

记者:您提到的国学导师组、经典导师组,和以往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

翟双庆:导师点书,先讲解这本书,大家讨论,再社会调研,自己写体会。并经常组织专家讲座,像颜正华、王绵之、王洪图、刘振民、钱超尘、樊正伦等都曾做过讲座,负责导师还要经常抽查他们背诵经典的情况。总之,对经典和国学学习更活跃、更主动,而且是多角度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见识和眼界也都拓宽,关键是知道如何学习中医了。

记者:临床跟师,导师是如何一对一指导的呢?

翟双庆:学生平时利用业余时间、晚上或周末跟诊,还要写跟诊笔记、医案等,寒暑假回家再跟师家长或亲属;如此就把师承的培养模式引入了院校培养。如果没有跟诊学分,学生也不能毕业。

导师要严格筛选,要求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可由学生家庭或学生本人去寻找,由学校审核批准。这样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学生与老师长期一对一、面对面地交流、求教,这样比较固定地临床跟师学习,老师和学生都有一种责任感,这也对老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了强有力的督促作用。

我们调查发现,这样学生觉得收获大,学习的效率和热情很高,至少很快进入中医的角色和用中医思维模式来考虑临床问题。

记者:怎么样考核和评价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临床能力,以及其后发展的潜力呢?

翟双庆:专门制订了《教育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中医教改实验班管理手册》,对于学生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的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专门印制《学习笔记》和《病案记录》,记录学生学习中医经典和临床跟师学习的病案和个人体会等等。这些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我们发现,在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方面实验班同学明显强于普通班同学。临床带教老师们也反映这些学生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普遍比普通五年制学生的水平高一些。他们在中医基本功大赛及中医临床技能大赛中也有突出的表现。目前教改班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文章6篇。我相信他们后劲很强。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甘肃民勤高考舞弊案一审宣判 7名团伙成员获刑  ·浙江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3月20日启动  ·宁波大学招生细则与诺丁汉大学提前批细则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香港高校加入“生源”抢夺战 港大面试全英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