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小学 > 正文
探访贵州山区希望小学:受益学生20年后仍贫困(3)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2-10-07 13:38
点击数:
分享到:

卢校长:他们把在那儿老师拿来的东西,送给他们的东西,铅笔小玩具这些都拿来和同学分享了,然后给同学介绍他们在那如何学习,怎么样生活,然后他们怎么样想念我们这的老师和同学,这我觉得相对是成功了。这个活动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好就要把它最好的地方留下,好的就学那地方好的人文环境,好的行为习惯,好的教育资源,享受那好的教育资源,但最担心的就是失去平衡,让学生失去平衡那就失败了

卢校长说,这一趟北京之行,是给孩子们一个梦,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去实现这个梦想,但对老师们来说,兴奋之后,心里的失落其实远比孩子们要多。

卢校长: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地域环境、教育资源的投入,还有这些学生的分享教育资源不公平,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如果这些孩子他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的话,我觉得哪儿的孩子都一样聪明,就不会分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

卢校长算了一笔账,全校131名学生,学校每年可支配金额差不多6万左右,除去孩子们营养午餐的配套成本,维持正常的教学所需已经非常勉强。老师的培训,硬件设施的添置,都是有心无力。在卢校长的记忆里,整个乡,读书毕业后进入城市工作的人,甚至没能超过40个。

卢校长:这孩子的聪明程度,适应新事物的这种,是每一年都在变化,很快,只是因为学校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不能跟上这些孩子,所以也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他虽然去读了某个学校,专业学校以后,出来找工作屡次碰壁,他就回来了,为什么会屡次碰壁,就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社会经验就比较少,因为他就有学校和家两处,再加上他的教育不系统,像我们这专业教师没有,专业老师缺乏,那么他这些教育就缺乏,那么学生在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就比较少

从北京回来的第一天学校生活,就在孩子们的兴奋中结束了,王仁杰和正在上三年级的弟弟王仁府,要在这样泥泞的村路上走差不多40分钟才能回到家中。

记者:喜欢吗?王仁府?

弟弟:喜欢。

记者:哥哥什么时候送你的?

弟弟:昨天。

分别两周,对于俩兄弟来说都是新鲜的体验,俩人从小吃住都在一起,虽然只是堂兄弟,但不比亲兄弟感情差。

记者:哥哥回来给你讲,讲什么特好玩的事情了?

王仁府:没有。

记者:为什么没给弟弟讲?

王仁杰:因为,我怕刺激他。

王仁府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王仁杰的父母,也是因为知道儿子要去北京,特意从外地赶回来,平日里,照顾孩子生活和督促他们学习的重任,只能交给已经85岁高龄的奶奶。

卢校长:这些孩子容易生气,容易固执、孤僻。

杨聃:有些他会有怨言,就觉得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管自己,为了挣钱不管他们。

卢校长:父母既然出去打工,吃的穿的这些不是很困难,应该这样讲,但他最难的就是这个精神层面的关心比较少,因为毕竟离开父母,有的孩子是一两年见不到父母。

国庆假期之后,王仁杰的父母又要准备出门去打工,但在走之前,他们还要收完家里的玉米和土豆,没能在外赚到钱时,从地里刨出的两三千元,就是一家人仅有的经济来源。

白岩松:如今,20年前照片中的孩子都已成年。这些年陆续受益于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人生?在这次六盘水之行中,我们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些曾经从希望小学走出的毕业生,其中一位叫杨应明,他曾辍学两次,后来因希望工程和好心人的资助,最后完成了初中学业。之后,他做过代课老师,又在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被清退,现在以务农为生;还有一位是21岁的代课教师王琴艳,她在当地读完了职业学校后,去广东、江苏的大城市打工,但最后还是因为知识水平、家庭现实等各种原因后来又无奈从城市回到家乡,务农之余到小学做个临时的带班老师。

杨应明:我都没有想到你们今天有这种照片,当时我没有发现他们拿照相机把这个照片照了,我看见这个照片非常想见他们,但是现在自己梦想已经落空了,非常地害羞,非常地内疚。

记者:辅导多少个人?

杨应明:人数是不一定的,如果抽空时间来多少,来一个我也要辅导你,两个我也辅导你。

在杨应明的家里,有一块自制黑板,如果附近的孩子有不懂得问题,就会跑来向他请教。现在还不到放学时间,空空的屋里,一个孩子也没有,杨应明就在黑板上抄些古诗,这是他13年代课生涯的最后一点印记。

20年前,已经两次辍学的杨应明从北京孩子们手中接过80元钱,用这笔钱重新回到学校。念完了初中,由于父亲去世,家里负担加重,他没能上高中,而是去了附近的煤矿打工。

杨应明:挖了两年煤炭,我们地方是边远山村缺乏教师,辽原小学每次调教师都调不来,因为太偏远了,后来我就加入代课。实际我是想帮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能够转正,能够像公办教师一样

1998年,杨应明从矿上回到老家,成为当地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13年。他从来没有去过省会贵阳,甚至连六盘水市都很少去。他不知道,这13年里,大大小小的路修进了山村,一些村庄整体搬迁了,一些工厂建起来了,一些人出外打工把孩子也带走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似乎越来越远了。

杨应明:就像城市街道上一样,要像他们能够在,住的房子能够粉刷得非常漂漂亮亮,当然在这里也可以,但是要有出路,要能够有知识,我的生活应该比没有读过书的人还好,因为和我们同年龄的没有读过书的人,至今媳妇都还没找到一个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杨应明,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2011年,辽源小学也被撤并了。由于学历太低,杨应明没能转成公办教师,被清退回家了。

记者:在这待了多少年?

杨应明:这待了13年了

杨应明:现在危房,全都开裂了,现在都没有学生,和我的生活真是太相似了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就是基本上来说(儿子)都会比较乖,有时候会调皮了,然后就把他放到铁门这些地方玩,他自己会到那边去抓沙子。

21岁的王琴艳刚刚成为发戛小学一名编制外的临时老师,她要照顾学前班的小孩子们,还负责低年级的英语、语文和音乐课。王琴艳同样是贵州一所希望小学的毕业生,因为家里贫困,她只好放弃报考高中,上了一所职业学校,还没毕业,就被老师领着去了东莞打工。

王琴艳:也想过就是说像人家那种生活,高楼大厦,然后想像过自己很好很好那种前途那种生活,但是后来发现其实真的理想跟现实真的是差得蛮远。

王琴艳在东莞只干了半年,就因为不满18岁而被厂里清退了,后来又去了江苏打工,在那里她结婚、生子,跟着丈夫回了贵州老家。短暂的城市生活,给王琴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我觉得就是地方太落后,所以思想跟着落后。因为那些城市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就是有文化的人也多,就是会有新的思维,所以会创新,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也不是说不好,空气比城市里新鲜,但是这样子发展下去的话,我想以后孩子们真的是会过得很艰难。

在流水线上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但有了孩子,这些钱就不够在城里生活了;回到老家后,王琴艳也试着在市里找工作,却都因学历低、没经验而被拒之门外。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在六盘水这块然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要么就是服务员,要么就是给人家刷盘子,如果当时我读书(高中)是可以免费的话,那我现在可能不在这里,也许真的是这样。

在贵州山区的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像王琴艳这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就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学业。因为自己的经历,王琴艳对学生们的未来有些担心,她希望能在这些孩子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前,尽可能帮他们认清现实。

王琴艳:那些地方是比较繁华,然后就是有知识人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想其实我们家乡其实真的蛮落后的,我就觉得我们乡村的孩子真的懂得太少了\如果自己的知识都没有学好的话,那你到外面去还是那样的做苦工,还是你没文化,反正你出去都是一条路反正就是苦,就跟在家里没什么两样

王琴艳的家就在学校后面,房子是国家“新农村建设”拨款,加上借来的钱盖的,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这里和她曾经生活过的南方城市差距实在太大,王琴艳有些不甘心,但又无能为力。

王琴艳:然后如果说一直这样子下去的话,我想一辈子可能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如果现在说有个人对我说你回来上学吧,然后我们免费给你读的,如果真的有这种机会的话,我真的会去好好努力去学。

贵州六盘水清塘希望小学 校长 卢晓宇:这个不单是知识解决的,还是社会大环境要影响,他虽然去读了某个学校,专业学校以后,出来找工作屡次碰壁,他就回来了,为什么会屡次碰壁,就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社会经验就比较少,\那么从学校里出来,肯定工作受到压力,或者碰壁他还得回到原点

现在,杨应明靠务农为生,一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两个儿子都在上小学。杨应明希望他们能一直读到高中,甚至更高,但这份希望有多大把握,他自己也没有信心。

记者:就没有想过让孩子摆脱这种生活吗?

杨应明:想是想过,但不能实现。如果我的家庭又是这样支持不开,他也许可能走我所走的路。

王琴艳:如果我把我儿子带出去的话,在外面其实两个人出去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地供不起,所以我想就留在家里面,然后再带着这些孩子们一起就是,凭着我的耐心教吧,就是想把他们教好一点就这样子。

解说:下午3点半,大部分学校开始放学了。孩子们需要在山路上步行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家。杨应明在黑板前等着,希望有孩子前来提问;而王琴艳,则要为明天的课程做准备。他们还要继续在六盘水的生活,并把希望传递下去。

贵州六盘水清塘希望小学 校长 卢晓宇:再发展十年,(城乡)落差那肯定大,其实我们农村变,房子变了,衣服变了,和二十年以前,但是心还没变,心还和原来一样,比较守旧,永远守在大山里面,他们就思想的开阔和视野的开阔都没有,应该在得到上面的更多的支助和关怀,让这些孩子有机会享受我们城里面享受的教育资源,更加希望这些孩子在二十年以后真的能够走出大山,然后再回来的时候,是回来建设家乡,不是回来回归到原始的二十年前的生活。

(央视网)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茶文化、京剧等入编中小学教材 谁来教成难题  ·探访贵州山区希望小学:受益学生20年后仍贫困  ·人家过节旅游我们过节干活 小学生抄铁锨挖白薯  ·把好农村中小学营养餐质量关 容不得半点疏忽  ·智趣教育 小学生自编程序控机器人打球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