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创业教育(5)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6-11-18 20:39
点击数:
分享到:

  (三)“志业”化

  对创业的“业”进行解读,可以有不同层次。创业不仅仅是去创办一家企业,去谋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甚至是一份“志业”。 志业、事业、职业差别何在?概言之,职业(profession)是“身、生”所迫,是为衣食生计;事业(cause)则受“情、意”所驱,由情感、意志、信仰和抱负引导;志业(aspiration)固然可简单理解为“志向与事业”,但它根本上是“心、灵”使然,是一种让内心变得更加淡定从容的执念。《说文解字》曰:“志,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志业超越功利,追随本心,不忘初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句话广为人知,比喻的是艰苦开拓家国天下的事业。在发展经济学中,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人均GDP3000美元左右存在一个“幸福拐点”,超过此点幸福将不再随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2016年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未来创业将不仅仅满足于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这要求我们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创业的“志业”化趋势旨在表明,创业者是“为创业而生”,而不是“靠创业而活”。真正的创业者将创业看成一种生存方式,不为稻粱谋,只为探寻和遇见更好的世界——这恰是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当年所推崇的。

  (四)“创客”化

  创客的兴起和流行,肇始于克里斯·安德森的书《创客:新工业革命》(Chris Anderson,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该书对创客的描述是: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概言之,创客是把创意变成现实(产品)的人。创客首当其冲的是有一个好的创意,然后把创意变成设计,最终把设计变成产品。创客的横空出世将创新创业推向新阶段。随着工业经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创客群体、创客作品、创客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以创客部落、创客工坊、创客空间等形式,在物理空间上形成了集聚并大行其道。

  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Fab Lab(微观装配实验室),引发了以“个人制造”为核心的革命,个人创意、个人设计、个人制造越来越深入人心,全球创客可以依托Fab Lab提供的硬件、软件、材料来实现他们想象中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由于开源设计、3D打印、激光切割等数字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发明创造和创业不再受地点、人群、技术的限制,让人人皆创客、生活即创造成为可能。“创客教育”或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新模式。

  近两年来,中国的创客、创客空间和众创空间,契合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以及“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呈现出井喷式的大发展。通过鼓励人人创新,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品牌性创客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创业。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微创业和小发明、小改进,将奇思妙想、创新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活动。

  同时,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为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共享空间,从而大大降低了创客参与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大众创业“创客化”正当其时。

  三、 重塑创业教育“目标-模式-评价”价值链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归纳而言,一是国内创业急速发展导致的创业教育需求的广泛存在与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凸显;二是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环境、创业教育质量仍然处于中下游水平,相较美国、芬兰、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三是高校采用的传统知识教育模式、以赛促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实体孵化模式、岗位创业模式等多种模式的组合方式,滞后于工业4.0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现状,反思创业教育的误区,把握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审慎谋求创业教育的发展,重塑创业教育“目标-模式-评价”价值链,再造创业教育关键要素。

  (一)目标:由注重“创业就业技能”向锤炼“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转变

  近年来,“创业还是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热门话题。据《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统计显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表现出“一高两低”特点。“一高”,是指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逐年提高,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两低”,则分别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

  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年均1%左右,世界的平均创业率为10%左右,欧美为20%至30%左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大军。不仅是大学生,整个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失败率也很高。根据公益组织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的统计,目前我国青年首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10%。

  这些数字说明,创业是一项有较高“门槛”的事情,只有当资源和要素高度集聚后,才有可能实现商业化。对大学生来讲,在没经验、没人脉、更没有经济支撑,甚至心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想要创业成功只能是小概率事件。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一个极端是创业教育的“窄化”,表现为对大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创办一家企业或谋取一份职业;另一个极端是创业教育“泛化”,表现为将创业教育等同为素质教育。当前,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广谱式”教育体系,是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破解创业教育两极化的有效途径。

  “广谱式”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全覆盖,既满足于少数“种子选手”实际创业的个性化需求,又面向广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二是分阶段,从个人成长规律来看,第一步是就业,第二步是立业,然后是成业,创业通常发生在就业甚至立业之后。创业教育应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全周期,既关注在校生的过程教育,也应在离校后持续开展终身化的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血脉里内在生长的基因。

  (二)模式:由“同质化”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

  创业教育模式“同质化”已成为当前高校的通病,少数高校虽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大多数高校仍然走在照搬经验的道路上。主要表现有三:创业教育活动化,创业课程零散化,创业教育模式刚化。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李彦宏: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  ·确立互联网发展价值新坐标——乌镇峰会新媒体发展论坛侧记  ·美国高校外国留学生破百万 31.5%来自中国  ·教育部官员:大学去行政化不等同于去行政级别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