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跨出福利院,下一站去哪里? 大龄孤儿的断奶之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15 10:13
点击数:
分享到:

跨出福利院,下一站去哪里? 大龄孤儿的断奶之痛

  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残疾大龄孤儿黄埔梅(右)在宿舍里和朋友聊天 ,30多岁的她至今还未找到工作 记者侯智

  这是一个被称为“成年孤儿”的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有不同程度残疾,很小的时候,甚至是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他们在我市福利院里逐渐长大成人,年满18周岁后,也曾试着闯荡世界,却面临融入社会的严峻挑战,因为种种原因走不出福利院大门。

  未来,将有更多孤残儿童走向成年。出了福利院,人生下一站该去哪里?未来的路在何方?

  就业难

  心中有梦却飞不高

  今年25岁的高帅(化名),在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已经待了10年。因为先天性弱视,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都看不清黑板。他没有完整地接受过义务教育,只是断断续续地有过一些学习。

  这期间,逐渐成年的他曾经尝试着自立,融入社会。

  在一家瓶盖厂待过3个多月,厂子效益不好,很快他就失业了;在河南一家养殖场放过羊,因为养殖场被占地,他又被迫离开了;在一家餐饮店干过,这也许是他最长久的一次打工经历,一年后因为经济裁员他又首当其冲;他还在一家服装厂干过库管,但因为歧视残疾人,厂里发劳保服装、职工加薪,却没他的份,他争取无效后愤而离开……

  种种尝试,兜兜转转五年多,高帅还是回到了福利院。考虑到高帅只是视力不好,福利院安排他去陕西自强中专学习针推按摩。

  同样,36岁已经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年龄,可对于黄埔梅来说,这些都是奢望。从6岁时被辗转送到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她已经在这里待了30年。

  她患有脑瘫,同时下肢残疾,行动只能靠轮椅,吃、住、行靠人照顾。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多病多灾的孤儿,从18岁时开始,硬是跟着电视、广播、护理员学拼音、学认字,如今她可以写诗、写散文,甚至可以在电脑上用一只手敲出自己的作品。

  “我很想开一家服装店,自己养活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学习机会……”黄埔梅用并不是很清楚的语音向记者描述着自己未来的计划。

  这些普通的计划却让福利院护理部主任姚红勋觉得心中酸楚,“太难了,进货、挑选服装,没有创业经费,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都会吃力,对一个身有残疾,还需要人照顾的残疾孤儿又谈何容易!”

  安置困境 大龄孤儿“断奶期”延长

  大龄孤儿就业率及就业稳定性很低,能独立的更少。据介绍,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里休养人员有301人,呆傻、残疾占全体人员的80%。18岁到35岁的成年孤儿有127人,就业的仅有5人。

  院长郭军利解释说:“127个人中,稍正常的只有十来个人,其余100多人都有不同程度呆傻残疾。”而就业的5个人,工作多分布在餐饮、护理、按摩等行业,工资水平多在1000元左右,就业状况也不稳定。

  “大龄孤儿‘断奶期’延长是个社会问题”。郭军利表示,就业自立、白手起家,对很多年轻人都非易事,更何况这些比正常人就业更困难的大龄孤儿。他们大都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残疾,有些还存有因发育迟缓留下的反应迟滞,又无亲友帮助,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即使偶尔寻得工作,也多因身体状况不适岗位,难以保岗。

  同时,孤儿们本身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容易导致性格缺陷,社会适应能力弱。

  工作人员石静画表示,福利院想了很多办法联系岗位,为孩子们创造自立机会,但仍屡屡碰壁,即使有残疾人就业可以免税的扶持政策,一些社会企业接收时也很苛刻,“一方面希望必须有残疾证,一方面又要求生活能自理。在工资待遇上总是克扣和歧视”。

  此外,一些大龄孤儿在福利院里长大,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导致超过30多岁还依赖思想严重。

  西安探索 从“养”到“教”助大龄孤儿“断奶”

  如何解决大龄孤儿长期滞留福利院问题,锻炼“成年孤儿”自立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这是全国福利院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西安市也正在不断积极探索实践当中。

  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我市对重度肢残智障的孤儿们,14周岁后将按规定由儿童福利院转往社会福利院供养;14岁以下,以及“轻残”孤儿们,“优治”的同时,在儿童福利院的培智特教体系内进行康复训练,或者到特教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对有学习能力的正常孤儿,采取“优教”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学习,逐步走出福利院,用双手和劳动自食其力。

  “最主要的是让他们从心理上‘断奶’”。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王颖涛说,要想使成年孤儿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小加强教育,克服依赖的思想,激励孩子们自立自强,依靠自己的学习和奋斗走出福利院,最终融入社会。

  “如今福利院的教育模式正由‘温饱型’向‘教育型’转变”。王颖涛表示,以前福利院的养育模式基本为“温饱型”,吃得饱、穿得暖就行,而对孤儿的教育却相对薄弱。现在福利院条件有了相应提高,教育模式也从“温饱型”转变为“教育型”, 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树立他们的自信,成为工作人员的工作重点。

  成长样本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抹去身上“福利院孤儿”的特殊印记,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是福利院工作人员的最大心愿。这种种努力都没有白费。

  7月11日,记者见到孤儿倩倩(化名)时,她正开心地在福利院幼儿区陪孩子们做游戏。如今26岁的她,已经是福利院一名工作人员。

  出生于1987年的倩倩,5岁那年被送到福利院,在福利院护理人员精心照顾下,她一路在新房小学、新广中学、六十中艺师分部顺利求学。2007年倩倩毕业,怀着不给院里增加负担的想法,离开了福利院,勇敢地踏入了社会。

  步入社会这几年,倩倩租房居住,要自己交房租、买菜做饭,“好在我适应能力很强,一个人独住也不害怕”。在幼儿园里当过老师,卖过手机,在民生当过服装销售员,虽然工资大部分时候仅1000多元,生活压力不小,但她觉得自立的感觉很好。

  在外打拼了5年后,倩倩变得越来越自信。去年12月,倩倩又一次梦到了福利院里的阿姨和孩子。认真考虑后,她找到院长希望能回福利院工作,用自己所学帮助其他弟弟妹妹,“这里就是我的家,希望可以传递当年叔叔阿姨给我的爱”。福利院同意了。

  每天上午8点,倩倩早早来到院里幼儿区,照顾孩子们起床、洗澡,给他们喂早餐,陪着孩子们一起游戏互动。孩子们喜欢倩倩,看见她就露出甜甜的微笑。“我喜欢这个环境,能像当年护理阿姨照顾我一样照顾他们,我觉得很幸福”。

  孤儿马建(化名)和弟弟马军(化名),也是从小在儿童福利院里长大。福利院分别送他们上了中专、职高,马建学的是体育专业,毕业后做了健身教练。马军先后开过服装店、做过商务服务。兄弟俩在外打工几年后,逐渐站稳了脚跟,还把在福利院里的残疾伙伴接了出去,介绍到自己现在的公司工作。

  马建如今已经恋爱结婚了,前不久福利院工作人员还以婆家人身份参加了他的婚礼。

  出路 建青年公寓扶持孤儿尽快自立

  目前,全市共有孤儿1496人。其中:市儿童福利院供养753人(14周岁以下)、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供养40人(14周岁以上精神异常人)、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供养36人(14周岁以上残疾人);分散供养在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家庭的孤儿667人。

  未来,将有更多孤残儿童走向成年。这些孤儿的未来之路在何方?即使走出福利院,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达到谈婚论嫁的岁数,他们能否像正常人一样顺利成家立业?

  “孤儿安置问题需要全社会更多关注”。大龄孤儿到成家年龄,阻碍他们的首先是住房问题。而几乎所有的大龄孤儿都很难具备独立购房的能力,少数孤儿结婚生子后,户口仍然放在福利院里。

  郭军利表示,过去沿用的由福利企业安置大龄孤儿就业的做法,目前已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难以实施。全国指导性政策法规的普遍缺失,再加上就业竞争加剧社会关注力度不够,造成福利院大龄孤儿“进多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郭军利的想法和很多专家不谋而合,他呼吁全社会予以关注,为福利院里成年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专项基金。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做法,在就业方面对成年孤儿出台相应政策,拿出更多合适岗位帮助其就业,或者设立就业扶助基金,扶持孤儿创业。为孤儿申请住房保障开通“绿色通道”,帮助符合申请条件的成年孤儿申请廉租住房,或者为成年孤儿建立“青年公寓”,帮助他们尽快自立。

  “孤儿安置是个系统工程,帮助大龄孤儿顺利走入社会,开始新生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程慧)

  (西安晚报 程慧)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送红酒送车票送旅游 “谢师宴”花样多,啥时谢幕  ·南充第1封录取通知书送到 17岁女孩敲开清华大门  ·安徽师范大学实践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调研  ·复旦寄出录取通知书附手绘校园生活指南  ·应邀去游玩不慎入传销 铁警相助,“迷路”女孩回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