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市民的一些疑问让记者意外。“我是分类投放了,最后还不是混在一起处理了”就是一个常常被市民误解的问题。 “分着投”也需“分着运” “分着投、混着运”显然会影响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经过多年试点,本市绿化市容部门承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都能100%“分着投、分着运”,保证末端分类处置。 问题是,老百姓没有“眼见为实”。小区保洁员收运时,看到的是同一辆小车带走了所有的分类垃圾桶,一些居民会以为自己“白分了”。 推广垃圾分类的宣传,声势不可谓不大。海报、手册、单页、网站、微搏都上了,媒体报道更是推波助澜,但不少市民对于垃圾为何分类,如何分类,依旧一知半解。 事实上,上海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方式已多样化,焚烧、填埋或回收,甚至小区附近也有各种处置场所。桂林西街的康兴菜市场,每个经营户都摆着干、湿两个垃圾桶,压缩干燥菜皮果皮等湿垃圾的处置设施,菜市场里就有一个。在青浦赵巷镇,菜场收集的菜皮等,变成了鸡鸭鱼的养殖饲料。松江叶榭一些家庭农场,用上了残枝败叶、稻草等分类垃圾堆肥而成的有机肥料……如果能让一些市民去亲眼所见,再口口相传,垃圾分拣的意识自然就会提高。 分类知识还得触手可及 试点小区的宣传方式已多样化,但针对性仍需加强,以便让市民对垃圾分类知识触手可及,得以反复强化。 目前推行的“3+2”分类法乍看不难,碰到具体问题,一些居民仍有困惑。如,“宝宝的尿布,算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没吃完的火腿肠,到底算厨余垃圾还是其他垃圾?”尚无明确说法。 即使是小区物业,有时也会搞错。记者在昌平路556弄小区看到,棕色垃圾桶上标着“厨余垃圾”,却又贴着一张A4纸,上书“干垃圾”。 在日本东京工作的梁露露,就对当地的垃圾分类宣传,印象深刻:“东京每个区的垃圾分类方式都有差别,每搬一次家,房东首先会详细介绍本区的垃圾分类方式,并送上图文并茂的宣传单。小区的垃圾厢房里也无一遗漏地标注分类方式和回收日期。平均每半年,还会在信箱里收到分类知识宣传单。” 梁露露告诉记者,她刚到日本时,惊讶于日本人如何对待废弃的饮料瓶:“瓶盖需要拧下来与其它的塑料盖子归类;瓶身上的标签要拆下来作为‘可燃烧物’分类;瓶身压扁后,投到‘塑料’回收桶中;如果瓶子里仍有饮料,还得倒掉饮料冲洗干净。”为什么日本人能坚持如此复杂的分类方式?她后来理解了:“不仅政府在宣传分类知识,企业也承担了分类责任,比如瓶身上的标签有方便剥离的点线,纸盒包装上有方便压扁的折叠线,所有设计细节都在提醒人们,要对这些垃圾按规定进行分类回收。” 郝朱在香港一所中学任教,他认为香港的垃圾分类宣传就很形象化,在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收集塑料的垃圾桶做成矿泉水瓶样子,收集铝皮等金属的垃圾桶做成易拉罐形状,“连小学生都能方便识别。” 大道理也要天天讲 除了针对垃圾分类的宣传,全民环保意识的普及也很重要,大道理也要天天讲、月月讲。 家住万科朗润园的黎小姐拿到了物业分发的干湿垃圾桶,但她还是习惯把所有垃圾“一起丢掉”。记者问她:“如果告诉你,不进行垃圾分类,10年后上海就找不到填埋垃圾的场所,你家的垃圾会没地方处理,你会怎么做?”在查看了“垃圾围城”资料后,黎小姐若有所思:“看来,垃圾分类确实与城市的每个人休戚相关。” 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副处长顾育新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让居民在分类投放垃圾时,能够多一个动作:“倾倒厨余垃圾时,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扔进‘其他垃圾’桶。”显然,要实现这个心愿,先得要广为宣布,让居民知道:“为什么要把塑料袋和厨余垃圾分开”。(记者 任翀) (解放日报 任翀)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家长质疑湖大附中涉嫌违规收费 回应:只是参考价
·完善未成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参与
·2岁娃被卷车轮 外婆搭救手腕骨折
·京高招昨发录取通知书 北大等校小语种专业今录
·常回家看看,理想和现实相隔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