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江苏徐州铜山区:让乡村在教育发展中找到自信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4-09 09:45
点击数:
分享到:

  走进市县新闻特别行动·江苏铜山

  乡村在教育发展中找到自信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农村教育采访纪行

  协助地方政府做社区发展规划,帮助农民注册农产品商标,把校园建成社区“文化中心”,教师中出了地方文化专家和乡土作家……你也许很难相信,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具备这样的“能量”,但这是记者近日在徐州铜山区采访时的亲眼所见。

  为什么这里的农村校办得有特色、有活力、有影响?乡村教育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深入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的乡镇和村庄,走访十几所农村中小学和职业中学,采访校长、教师、社区干部和村民,实地感受教育与农村社区发展的互动关系,探寻铜山乡村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不一样的思路

  乡村学校立足社区发展自己

  记者到铜山的第一站是汉王镇,这个大气的地名对应着小镇不同凡响的历史据说当年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败退于此,人困马乏时,他拔剑击地为泉,遂转危为安,终创大业。

  这个故事在汉王镇流传千年,人人皆知,但在汉王镇中心小学校长曹玉辉看来,这不仅是个故事,更是难得的文化资源。借“汉王”这一地名,学校提出“汉字汉语汉王,古色古韵古香”的办学理念;依托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了“拔剑泉论坛”、“竹坡书屋”、“动感课堂”、“五彩汉王,七彩人生”等一系列师生发展的平台。

  “借助地域文化,打造学校文化。”曹玉辉说,学校立足农村社区发展,一方面能够激发师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能赢得村民对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汉王镇有5所小学,在中心小学“金色汉文化”的带动下,虎腰村小学根据虎的传说,开发了以生态教育为主的“绿色文化”;北望村小学因为村里有渡江战役指挥部,开发了“红色文化”;西沿村以紫藤花闻名,西沿小学以此开发了“紫色文化”;刘庄小学则以核桃为主题,做起了“蓝色文化”。现在,全镇5所学校不仅各有文化特色,还共同构成了各具色彩的“五色文化”体系。

  除了立足社区打造学校文化,教师平时也有意识地用社区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汉王中心小学开设了“动感课堂”,每周五下午,组织孩子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走访、考察、探究等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拔剑泉、马扒泉、紫金山、竹坡墓、群羊坡、玫瑰园、始祖石雕、郝家大院等都成了校外课堂的“动感地带”。

  在铜山区,立足社区办学的学校有很多。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说:“现在是开放的时代,农村校也不能封闭,既要‘走进社区’,利用社区资源办教育,为孩子成长服务;也要‘让社区走进来’,学校是社区的一员,操场、图书馆都可以向社区居民开放。”

  离开汉王镇,记者来到60公里外的单集镇,这是铜山最偏远、经济最落后的“三类乡镇”。“现在全区中小学都实现标准化,‘三类乡镇’的学校也有看头。”同行的铜山区教育局宣传科科长吕少伟告诉记者,区政府连续两年把中小学塑胶操场建设列为城建重点工程,总投入约1.45亿元,共涉及143所学校。

  走进单集中学,记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教学楼对面崭新的塑胶操场。操场边上有绿地、大树、水池、凉亭等,远处是刚投入使用的教师宿舍楼。校长滕道忠说,学校已经实现“起楼房,建操场”的初步发展,接下来要结合地方文化规划学校文化。“建一所公园式的学校,不仅让师生们在里面舒心、开心,平时也让社区居民进来休闲、锻炼,举办文化活动。”

  “农村学校现在跟城里学校一样漂亮!”说起单集镇几所学校的变化,44岁的贺庄村民赵井雷赞叹不已。他2011年应聘为贺庄实验小学保安,有一个细节让他感受到学校这两年对老百姓越来越有吸引力:“塑胶跑道建好后,每天早上都有些村民想进来锻炼,我征得校长同意,就让他们进来活动。”

  不一样的格局

  乡村学校带动社区发展

  采访途中,听说张集职业高中很“传奇”:学校偏居农村,从两间平房起步,招进来的是“三流生源”,毕业学生却连续多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好奇之余,记者决定去看看这所学校。

  从张集街道出发,汽车在乡村公路上行驶了20多分钟后,终于看到一个矗立在无边田野里的现代化校园。就是这所扎根于乡村的职业学校,早在1996年就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去年又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干了大半辈子农村职业教育的副校长张黎明说:“我们不仅培养学生做事的技能,也培养做人的态度,所以企业都觉得我们的毕业生能干、靠谱!”

  在服装设计实训中心,2011级服装设计(1)班的学生正在缝制自己设计的夹克衫。指导老师葛化丽介绍说:“这门课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从设计样式,到选取布料,再到裁剪制衣等全套工艺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要学会设计并制作衬衫、两用衫和带底夹克三种衣服。”记者了解到,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实习就能成为熟练员工,因而一直受服装企业的青睐。

  现代农业是张集职高的王牌专业,张黎明带记者参观了学校的大型生物链场,这是融果园、苗圃、特种水产养殖场、食用菌场、无土栽培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厂、畜禽门诊部等为一体的占地280亩的现代农业实习基地,也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孵化器。据统计,这个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成为当地的养殖种植大户和农业科技带头人。

  “学校不只是教学单位,还是出文化的地方。”在汉王镇梁台村,记者听到村民这样评价学校。原来,梁台村葡萄远近闻名,但是每年到丰收季节,销路很不好。在镇中心小学的帮助下,梁台村给葡萄注册了“世外萄园”的商标,有了品牌,再加上包装设计,纪庄的葡萄一下子打开了市场,果农们现在守在葡萄园就可以卖葡萄,而且价格稳中有升。

  不一样的目标

  乡村学校探路新农村建设

  刚到铜山时,记者就听说那里有一对名气不小的“玉言组合”。后来才知道,这个“玉”就是汉王镇中心小学校长曹玉辉,而“言”则是他那位话语不多的搭档副校长程言峰。两人都是特级教师,一所乡镇小学有两个特级教师,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2010年,他们联合当地一些校长和教师,在汉王镇成立了“新乡村教育研究所”。有人觉得牌子“太大”,但曹玉辉认为,乡村学校如何建设,乡村孩子如何培养,乡村教育如何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关系农村社会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如何引导农村孩子热爱自然,热爱乡村,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成为有‘根’的人,而不是只教他们往城里跑。”教师出身的汉王镇党委书记潘公志说,要在农村社区发展的大格局下重新认识和定位乡村教育,让学校撬动社区发展。

  新乡村教育研究所成立以来,除了推动乡村教育实践,也不断在理念上进行反思和总结。迄今已组织两次论坛,邀请了一些学者和当地校长、教师共同探讨乡村教育。

  论坛上,有这样一段宣言式的告白:“走进广袤的乡村,传递文明的圣火;学校成了农民的课堂,乡野成了学校的教室。我们要把乡村生活的美好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我们要把乐观自信、向善向上、孝悌礼仪融进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要让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健美养生、舞蹈说唱、演讲朗诵等成为每个孩子的最爱,我们要把原野、田地、农作物,风土、人情都赋予教育的功能……只要从此不再有逃离乡土的孩子!只要从此不再有没有‘根’的孩子!”

  这段话后来被浓缩为“教育乡村化,乡村教育化”,成为新乡村教育团队的共识。两年来,在汉王、张集、大许、徐庄等乡镇,认同和实践“新乡村教育”学校越来越多,一些周边地区的学校也开始响应。

  记者注意到,这些土生土长的乡村教育者不仅关注乡村学校和教育,也把参与乡村改造和社区建设作为行动目标。“新农村建设不等于整体拆迁”、“新乡村教育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新乡村教育团队经常用这些理念“游说”乡镇领导,不少乡镇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甚至直接委托他们做规划设计,在街道建设和乡村改造上“因地制宜,原址改造,统一规划,统一风格”。

  走在汉王街道,统一的灰瓦白墙建筑、古铜色的墙体浮雕、顺势而建的休闲文化广场等景观让人赏心悦目。看得出来,整个街道经过一番构思精巧的改造和“包装”,处处散发着“汉文化”韵味。

  在西汉大将纪信的封侯地纪庄村,记者也看到了这种“寥寥数笔,尽得神韵”式的改造。整个村庄风格统一、整洁有序,每个农家小院各有特色。从立有“纪信故里”碑刻的村口开始,在村里走一圈,俨然一次步步有景的观光之旅。

  “村里改造后,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房子还是原来的房子,但看起来很漂亮,生活也很舒服!”纪庄村民陶海燕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都盼着拆迁,想住城里的楼房,现在觉得还是农村好。她本人以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到镇上的生态农庄当服务员,不愿意再外出打工了。

  两天的采访行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行动目标,铜山区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不仅让农村学校变得有文化、有活力、有影响,也让乡村的面貌、村民的精神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乡村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以及基于乡土的文化自觉和价值探求。(本报记者 张以瑾)

  (中国教育报 张以瑾)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江苏徐州铜山区:让乡村在教育发展中找到自信  ·广西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美四成无证客逾期居留 学历高身份合法利觅职  ·7个措辞技巧瞬间提升你的英语档次  ·休闲英语:10句英语评价别人的情商和智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