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能否成为聆听民声的教育探索者 北京爱迪学校给人们的启示 新闻背景:2012年底,北京爱迪学校联合海淀区城市周刊、环球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媒体,针对国际教育这个课题,启动了“走进家长和学生,倾听学生呼声”的调查,发动了《国际学校如何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助学活动。活动全程共深入十几个社区、走访了补习学校、走进四所公立学校进行社会调查,发放了近万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7500余份,最后根据广大家长关注问题,归纳出以下内容:1、关于国际教育内涵的探讨;2、如何将国际教育同国内教育接轨;3、孩子如何能轻松快乐的学习;4、国际教育的平民化;5、如何学以致用。 笔者:每年三月,春季国际教育展的举办、两会期间有关教育改革的热议,再次牵动着中国亿万家长和学生的心。来自北京爱迪学校的文章“国际学校应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国际教育该如何作为?”;“如何打造中国留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国际化教育要重视差异性发展”激励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发展充满了期望。年前,北京爱迪学校一次学校与家长“接地气”的互动活动,再次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间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带着爱迪学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笔者走访了多名家长,近距离感受这份调查问卷背后所反映出的各种声音。 一场调研活动,吹进教育的清风 当北京爱迪学校在北京发起了“走进家长和学生,倾听学生呼声”的调查,许多的家长都欢欣踊跃参加,“这样的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并不多见,能够就目前的教育中存在不足进行共同探讨、共同改善,一直是我们家长的愿望,希望借此也能够激发更多的沟通机制,这样的学校接地气,也能看出他们办学的严谨和认真。”一位参与了爱迪学校调研活动的家长如是说。 实录:“感觉我们的心里话有地方说了,尽管实现的路还很长,但总归有了希望,学校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去思考办学,很期待”一位家长说。“爱迪很多对国际教育的论述很有见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感到了一种责任感”。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说。一位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我真的很想学好,考出高成绩来,但上课真的听不懂,老师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慢慢的鼓起的勇气也泄气了,自己感觉要放弃了。” 面对笔者手里的调查问卷,在北京某所学校门前一位家长说“中国很需要有象爱迪学校这样一些教育家和机构,近距离地亲密接触,让家长更了解学校在做什么,让学校明白家长和学生需要什么,北京爱迪学校的做法是一个好的开端。 笔者:爱迪在此次针对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时,经常听到家长们赞许的声音“原来国际教育不只是把孩子送出过这么简单”“我的孩子也可以做到更优秀”“让孩子来上爱迪学校是正确的决定”……这种教育与家长的沟通,让以往家长与孩子间苦闷的相处中,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让家长看到希望,让学生看到未来。 笔者:学校不仅提供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更要为学生提供鼓励其创新的精神平台和鼓励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物质平台,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会做人、学会沟通、学会做事的文化氛围。为广大未能在现行中国教育中“胜出”的孩子们提供一个重新胜出的机会和平台。这是做国际教育的意义和作为教育工作者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作出的探索和实践的责任感,也是这次北京爱迪学校进行这项社会调查的宗旨和目的。 国际学校不是“洋应试”的替身 笔者:近十年来我国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水平、形式创新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差异化的国际教育,也在近几年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ISC(国际学校联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专门对全球国际学校进行调研分析工作的独立调查机构,它近期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国际学校的增长速度领先全球。然而,国际高中办学的水平却参差不齐,去年底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以《揭开国际高中美丽的面纱》为题目报道了国际高中的现状,让人堪忧。 笔者最近走访了北京、广州的多家国际学校,收集了不少家长与学生对于国际教育的想法:在广州,一位家长表示,本来以为上了国际高中,就可以避开国内“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却无奈发现国际教育也正有一种趋势正成为“洋应试”。更有的学生表示,学校引进的全套国际课程,却由于老师不稳定而经常缺课。 正如国际教育专家、北京爱迪国际学校城市校区执行校长连虓先生所说,国际教育不是使用几本洋教材,聘请几位洋教头,为世界名校输送几个学生就是国际化了。这样远远跟不上国际教育应有的发展脚步。从事国际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多交流、多学习,领悟国际教育的核心体系,而不是盲目的引进课程,仅仅把办学的目标定位在地为国外优秀的大学输送学生,认为学生进入了国外名校就是办学的成功了,从而将国内的应试的经验套用在国外的教学中。 国际学校该如何作为?爱迪是个好开端 确实,我们也还是首次在教育领域上看到,有一所国际学校,能象北京爱迪学校那样够如此广泛地贴近学生,倾听家长的意见,这对以往单向信息传递的教育领域来说,是一股新鲜空气。社会上有众多所谓的国际学校,但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对于国际教育研究和探索做的还很不够,古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庆幸的是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国还有这样一些教育家和机构,默默的履行教育者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深入了解世界教育态势发展的同时,站在家长和社会需求的立场上不断推动教育改革,认真地倾听家长的呼声,切身体会学生的处境,踏踏实实地解决学生的需求,在为中国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解决中国教育尚存不足的缺憾。也只有这样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够保障国际教育可以站在社会责任的前沿,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