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应该搭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建立学者、学生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纽带和共享知识平台是MBA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大学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把“走出去”和“请进来”常态化。学校可以建立“企业家论坛”,定期邀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演讲;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导师”制度,使更多的学生接受企业家的观念和经验训练,等等。 三一重工的事件反思: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20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的大企业迅速成长并开始向跨国公司演进,世界投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最近十年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崭露头角。John A. Mathews(2006)称这些类型的跨国公司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和新进者,是龙跨国公司,并预期他们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会扮演新角色。“中国制造”在成功嵌入全球生产链后,“中国资本”也开始在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高达160.99亿美元,而伴随着中国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上升趋势,则是失败案例的迅速增加。不可否认,中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与市场定位、品牌与渠道、组织与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等尚处于演进阶段,属于国际市场上的典型的后来者。此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上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上,如市场环境、制度惯例和文化习俗等方面,而且在战略动机、进入模式及企业东道国经营管理体制安排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中国企业还需要从战略和技术层面上解决国际市场的成长路径问题,以及获取、嫁接和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问题。 2011年,中国进入《财富》500强企业是61家。2012年是79家,仅次于美国的132家,名列第二。2012年前10名企业中,有4家美国公司、3家中国公司、荷兰、英国和日本各有1家公司入围。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位居第一位,依次为埃克森美孚、沃尔玛、英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美国雪佛龙、康菲石油、日本丰田汽车。可以说,奠定了中国财富和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随着中国企业国际显示度的提升和中国资本国际扩张速度的加快,中国企业越来越引人注目。 在企业“走出去”战略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与一般贸易活动不同,境外投资活动受制于当地文化、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风险是很大的。从宏观层面看,中国企业的身份属性正承受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可以说是“系统性质疑”或“系统性歧视”。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制造”、“中国资本”甚至包括“中国概念股”持一种漠然和“不友好”态度。近两年来,以“浑水”、“香橼”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对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频繁发布做空报告,公开质疑这些企业在财务指标、公司业务以及关联交易等方面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导致股价大跌,有的甚至被上市交易所停牌、摘牌。许多中国企业面对这类做空机构缺乏心理准备以至手足无措。当然,系统性风险也与“美国力量”的挤压相关。现在西方对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所谓“经济殖民”或“文化殖民”等,而是“问题殖民”,让中国人把他们难以破解的问题等当成自己的问题。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