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尤其要注意以下言行: 1.唠叨。高三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唠叨的现象,母亲更为常见。有的家长整日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嘴边,提醒孩子要抓紧时间学习,时间长了,孩子心里就烦躁了。孩子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家长再这样天天提醒,孩子回到家也得不到心理的放松,很容易厌烦和躲避家长,家长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没有了任何的教育效力。所以家长切忌唠叨,能少说的,少说,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 2.过分关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对孩子的高考看的过重而对孩子表现出过分的关注。比如,每天家里的饭菜全部以孩子爱吃为标准来准备;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里其他人都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说话轻声轻语,行动小心翼翼,生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还有的家长甚至停止工作,专门在家陪伴孩子。家长这样刻意营造的家庭环境,打破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的是过分的安静,只能学习,不敢谈论和做一些学习以外的事情,感受不到轻松和快乐,只能感受到沉闷和压抑。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要适度,应保持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必刻意制造一个特殊的备考环境,温馨和谐、正常化的家庭氛围才更有利于孩子积极认真地复习。 3.过分干涉。还有一部分家长从孩子一上了高三,生怕自己的孩子不抓紧时间学习,被其他事情干扰,精力分散,所以对孩子进行全面干涉。比如,规定孩子几点之前必须到家,不能和谁在一起玩,不能接电话、发短信,不能上网聊天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格限制。这样孩子没有一点自由,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容易引起孩子内心的不满和反抗,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应过分干涉,不要侵犯孩子的隐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这样家长和孩子才能和睦相处,才能增进亲子关系。 六、切记过早给孩子留后路 很多家长把高考看成孩子的惟一出路,一旦看到孩子的成绩上不去,本科都达不到,只能上专科,就提前为孩子安排好后路,准备复读或出国,还有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事先就和孩子达成共识,如果考不上理想大学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就再复读一年或者直接出国。这些提前给孩子留了后路的家长,从眼前看是在帮助孩子,其实是在高考紧张复习是给孩子“撤火”、“泄气”。孩子本来有十分的劲可使,有了后路,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就会没有前进的动力,能够拿到的成绩也不去努力拿。因此家长过早的给孩子留后路是不可取的。 在高三备考的关键时期,孩子更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心理帮助和支持,家长要在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创造性地采取对策,帮助孩子调整好考前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家有考生,家长存在紧张焦虑郁闷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家长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科学合理的心理调整方法,接下来的备考岁月里依然可以做到心平气和,就一定为孩子的高考成功助力!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