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教师节成“送礼节” 将近五成家长每年都送(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2-09-06 14:43
分享到:

特别述评

重构师生关系

邓世杰

第2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在教育部所发布的通知中,“举办‘感念师恩’主题宣传”成为今年的主题之一。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呢?一些学生本该对常年站在讲台上的教师说声“您幸苦了”,现在却不得不跟着父母在节庆促销的商场里寻觅礼品:师生缘青花瓷、师生情白玉文房四宝……一件件设计精美、“主题突出”的礼品,让人眼花缭乱。教师节的礼,一如手术室的红包,是个令人纠结的话题。把教学异化成一种商品,如同把做手术当做一次交易,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不敬。

探源:古代“孝文化”

师生关系,源自古时生存生产技能和知识积累的传授,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

回顾历史,从拜师收徒这一细节,就可看出师生关系的内涵。古时行拜师礼: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肉干、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学生要跪行拜献茶礼,老师回赠礼品。这里所涉及的礼物自然与农业社会结构分不开,仪式也作为一个教育环节,潜移默化地将尊师理念植根于学生心中。

古人是尊师的,老师视学生为子女,学生视老师为父。正如《吕氏春秋》所说:“疾学在于尊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的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孔子守墓三年。三年后,子贡觉得还不能表达对老师的深情,筑屋墓旁,又守三年。而古人师徒之间,除了拜师、祝寿、送终,基本不讲究收受的。对学生来讲,讲求的是待师如父母;对师长来说,看重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与扶植这就是“孝文化”在教育关系里延伸,并能保证“孝文化”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把尊师落到实处。

现实:畸形社会关系缩影

然而,当下却恰恰相反。古今之间的落差,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社会价值取向,师生关系成为畸形社会关系的缩影。家长为什么送礼?无非是怕自己孩子受委屈,想找好老师或分好班级、好位置,想享受“特殊待遇”或少收点惩罚……仿佛只有给老师送了礼心里才有种“踏实感”。诉求的背后,除了指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配置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师生关系整体的理解偏差。而老师为何收礼?是因为收礼成风,不收反倒被认为会不关照人家的孩子,不帮忙;收了东家的不收西家的更不合适。孩子为何特别鼓动家长去送礼?因为眼看着很多同学的家长送了,不送,那就是“掉队”,就像成绩考了倒数一样。重新回顾传统当然只是一种善意期许,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当下师生关系有一定参照作用。班级制、课时制将师生在生活层面实现了分离,专职的管理者代替教育学生为人的师者,教师更多只关注知识层面。重新定义“师生”,提倡重建一种新的师生道德关系,是重新建立社会人际关系图式的基础。师生关系延展出社会大部分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离校之后的基本人际认知与行为,是我们重建爱与信任社会的前提。

解题:师生关系重建

教师与学生是互相影响的,教师首先是人和公民。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学生具有同等的身份,也产生了由这种身份而来的基本的师生关系。他们都享有基本的人的尊严、人格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所以,当他们以人和公民的身份相互对待时,没有高低尊卑之分。教师有坚持文明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的义务。比如平等,这是一个底线,也必须体现在师生关系之中。老师的话并非不可置疑的真理,师生以平等的交流者身份交流价值和信仰,在孩子或家长有送礼动机的时候想办法让学生、家长明白:这无法保证教育好孩子,更不代表人类文明的方向。老师给学生以宽容和关爱,学生给老师的感谢,都是人之常情的表达。但全社会应该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即将公域与私域分开,将工作关系与私人友谊分开。否则,教师因为收了礼在工作上循私情,而学生由于送了礼也会对教师产生非分要求。在现代教育制度下,重申师生平等,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这才是当务之急。在教师节之际,向老师道一声“老师辛苦”的同时,面对教育功利化,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回应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域外视角

美国:

教师接受宴请会被辞退美国的教师节又叫“谢师周”,对教师节的态度,老师和家长很淡然。大多数家长选择通过发电子邮件给老师庆祝节日。虽然是虚拟礼物,老师收到后也非常高兴。家长们往往会给老师买一份小礼品,晚上大家一起给老师举行一个联欢会。联欢会不是吃饭喝酒,而是准备水果、点心和糖果,和老师聊天谈心,从不说学生的成绩情况,主要谈家长里短。

按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老师不能接受家长或学生的宴请。一旦被发现,很可能被辞退。在美国人看来,吃了家长的饭,很可能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判断,出现偏袒现象。在美国老师心里,花钱的礼物远不如自制的礼物好。所以孩子送给老师的礼物,经常是一枚自制的贺卡、一张写有感谢话语的照片。老师会将学生赠送的照片、贺卡贴满自己的办公室

澳大利亚:

老师收礼须付钱澳大利亚没有专门的教师节。但一些重大节日,都可以算是教师的节日,因为学生和教师会举办联欢活动,一起吃饭,并送一些小礼物。初到澳大利亚的第一年,我和一些中国留学生让老师们狠狠地“破费”了一番。因为以前的习惯,总觉得和老师们搞好关系很重要,因此想请老师们吃顿饭。可发出邀请后,都受到老师的婉拒。为表歉意,老师们反过来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结果,非但没能请到对方,反给老师们添麻烦了。后来才知道,在澳大利亚,一般都是老师请学生吃饭,毕竟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

。既然请不成老师吃饭,我们几个于是想送点礼物。后来,大家纷纷自掏腰包,买了各种礼物,送给老师们。当然,礼物都不便宜。可送礼的第二天,我们几个收到好几个信封。打开一看,信封里装的是钱。信封上有署名,仔细比对之下,我发现每个收到礼物的老师,都付钱了。老师们付的钱,比礼物甚至还多一点。我们几个留学生不禁有点惴惴不安,收了礼物却给了钱,这是不是对我们有意见?后来问了澳大利亚的同学,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原来,在澳大利亚,老师如果收到贵重的礼物,必须付钱给学生。因为无法准确估价,老师们大多要多给一点,免得给少了。因为如果给少或者没有付钱,就会受到廉政公署调查,老师们可能要因受贿而丢了饭碗。

结果,因为我们的送礼,老师们苦不堪言,个个都“破费”了。偏偏,我们的礼物又都不便宜,结果老师们叫苦不迭,连说下次别再送这么贵的礼物了!

记者手记

莫让教师节变成“教师劫”

老师,素来被喻为园丁,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节的设立,最初是为了给尊师重教创造良好气氛。时下,家长们却带着各种目的在这个节日给老师送礼,不论是现金还是消费券,抑或是高档电子产品,为的就是换取老师对孩子的额外照顾。如今,送礼越来越低龄化,小学和幼儿园已然成为家长送礼的主阵地,甚至出现了孩子直接给老师送礼的现象。实际上,正像陈亚娟老师说的,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渴望收礼,大多数老师都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不过,当送礼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原本最纯洁的师生关系会变得复杂起来。俗话说“拿人手短”,有些家长认为老师收了礼,就可以随便向老师提出要求了。今天想让老师给孩子个“小官”锻炼下,明天想让老师给孩子多个机会去参加活动。因此,收礼后的老师势必给自己徒添了不少烦恼。功利化送礼往往会使教师节变味,所以,还是不要让教师节变成一场“教师劫”。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