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钢十年 1982年,许家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河南舞阳钢铁厂(下称舞钢),但他似乎并不是很满意,因离自己预期中的离开“小山沟”差距甚远。不过他还是在舞钢的热处理车间比较出色地干了十年。 “许家印挺有能力的,进来两年就当上车间副主任,三年当上主任,一直当了七年的车间主任。”许家印曾经在热处理车间的老同事、现已退休的刘英对记者说,许家印当车间主任时给大家的福利很好,经常发东西。 “许家印在的那些年我们车间很红火,他总是能通过一些方式把事情办火,此外他喜欢按制度管人。”刘英回忆道。办事红火、喜欢按制度管人,这些作风其实在后来的恒大地产能更加明显看出。 许家印另一舞钢老同事陈师傅,现还在厂里工作。“许家印脑瓜子挺灵活的。”端午节还在上班的陈师傅给了许家印这个简短的评价。 关于许家印“脑瓜子挺灵”,还有一个故事。由于经常被其他车间的人讨教,许家印索性拍摄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展示热处理的生产人员高效管理下的工作状态。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曾在舞钢电视台反复播放,在当时如此的宣传意识堪称超前。 这种宣传意识后来被人们总结为恒大和许家印的“造势”思维。多年以后,恒大每开大盘,除了“特价”轰炸,还总喜欢邀请成龙、范冰冰等明星助阵。“明星+特价”的营销模式,正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典型体现。 下海深圳 许家印在舞钢十年,当了七年的车间主任。虽然工作勤勤恳恳,却一直未有提升。这被很多人认为是许家印离职的一大原因。 许家印舞钢老同事刘英说,也不是完全因为没有提升,他如果不下海的话,后来应该能提升,不过国企的确上升慢。“只是九十年代时兴下海,当时车间里也有一些人下海。” 确实,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中国立即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员下海潮。据相关统计,1992年至少有十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这批人被称为“92派”。人们后来分析,这批人有政府关系,又有知识基础,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也有希望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头羊。 这年正是房地产的大年,海南的房地产已走向疯狂。“万通六君子”冯仑、潘石屹等已通过炒作土地在海南捞到第一桶金。这一年,杨国强刚刚在广州建成了他的第一家碧桂园,朱孟依在香港注册了合生创展。 在中宣部任职的黄怒波(现中坤集团董事长),在上海农委上班的张玉良(现绿地集团董事长),都在1992年下海,他们与许家印几乎是最后一批进入地产界的大腕级人物。 这一年,王石的万科刚在A股上市。而许家印的恒大地产5年以后才成立,17年后才在港交所完成IPO。 在深圳,许家印在一家名为“中达”的贸易公司打工。从一名业务员做起,做到办公室主任。后来他又主动出击,建议老板跟自己熟悉的舞钢合作,在深圳注册一家新的贸易公司,并出任这家新公司的老总,给自己搭了个相对独立的平台。 有了这个独立平台,许家印如鱼得水,中达的业务也蒸蒸日上。“他似乎天生就是个公关天才,说服技巧高超,对很多人来说是工作外的应酬杂务,他天性上也不排斥。多年以后,人们还将会看到他如何凭借个人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到巨额资金,帮助恒大走出因上市暂停造成的资金缺口的泥潭。”张守刚在《恒大传奇》中说。 许家印后来又跟老板提出自己到广州“开疆扩土”,得到同意,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由此成立。这是许家印人生的一大转折,他终于得以涉水日后大有可为的房地产业。 鹏达在广州开发的第一个项目“珠岛花园”,依靠逆大户型潮流的“小面积,低价格”迅速热销。 珠岛花园已经开始打上恒大的烙印。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珠岛花园项目需要盖的108枚公章,当年全部搞定,而“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售罄……”等六个“当年”,令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珠岛花园项目,后来被人们视为是恒大地产的真正起点。 据多位广州当地人士反映,多年以后,珠岛花园后几期项目爆发了不少风波。不过那时许家印已离开中达。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