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战 “校长手握大权” “有钱但没关系一样进不了” “每个学校的进入‘成本’不同,家长的手法、经济实力不同,没有一个明确的标价。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拿着钱都送不进去,必须有人引荐。”曹娟说,没有关系,学校不一定敢收钱,家长只能在政策和户口方面想办法。 金碧路附近某中学,小升初招生仅有500 个名额,但是报名人数却高达4000 人。 对此,一名家长介绍,报名的每8 名学生中只有1 名幸运儿,但幸运儿的诞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幸运,“就怕有钱你都没地方交,好学校的话,‘关系’更重要,钱当然也得交。” “老师每两年有一个名额,看老师想收多少了,校长手上权力就更大了。校长将手上的名额按教师级别、关系作分配,除此之外手上还会留有部分名额自己分配,所以能找到校长这层关系,进该所学校就水到渠成了。”曹娟称。 按常规,每个学校每个年级一般不会超过4 个班级,每个班不超过45 人,但是优质的学校一个年级8 个班每个班70 多个人都是有可能的。 小花园附近的罗丰小学、韶山小学、翠湖小学,按照教育部门的划分,三所学校同属一个片区,如果按照户口划区,三个学校的生源是均衡的。但韶山小学是市级示范学校,名声就响一些,片区内的家长都会想办法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这样就造成三所学校生源分配不均,韶山小学一个班60 人,其他两所学校招不到生,只有去招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 辖区内的小学对应辖区内的初中,也是家长选择小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孩子上了重点中学辖区内的小学,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该重点中学。例如上了师大附小,在小升初时,师大附中、昆一中、昆二中以及云大附中这些优质中学都可以供孩子选择。 意识问题 家长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 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之间的分别在哪?上普通学校和所谓的优质学校有何区别?很多家长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家长眼中学校的好和差主要是学校的环境问题,教学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有直接关系,教学资源优良,有的学校是数字化教学,有的还是传统教学,在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有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 “选学校不如选老师。”家长往往是奔名校而去,因为在家长看来,名师自然是出自名校。 但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曹娟介绍,家庭教育好,老师带起来也比较轻松,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协调,家长不配合老师,教起来就很费劲,“老师最怕遇到家长疏于管理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家长疏于管理的学生),就会影响全班的教学。” 政策问题 拨款政策导致学校为升级而变相牟利 据了解,每所学校按省、市级等不同标准,享受的国家拨款也不一样。拿五华区来说,武城小学和春城小学都是省级实验学校,申报省级的实验学校,要教育厅来认证,市级的学校要教育局来认证,一旦申报成功,无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学校招生,都是有利的。 所以每所学校都会想方设法去申报省、市级示范学校。申报的前提是要求硬件设施达标,这样一来就造成很多学校向家长收取建校费、择校费,用这些费用来充实学校的硬件设施,而为建校费、择校费买单的人群只有学生家长。 有的学校迫于政府规定和社会舆论压力,在学杂费上不敢公开加码,于是就改换方式,利用开办特长班、补课班、兴趣班的机会,收取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变相增加家长负担牟利。 教育部门对小学每班学生人数是明确规定的,不得超过45 人。此外,老师的配比也是有规定的。对于这类规定,曹娟介绍,现在学校因为学科老师缺乏,班主任缺乏,普遍都做不到。 造成教学资源不平衡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待遇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都会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待遇,人往高处走,这无可厚非,所以好的老师就会和优质的学校做出双向选择,跳槽到好的学校。”曹娟认为,优质学校的人数普遍超编,一般都是大班教学,这种现象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普通学校相比,尤其是小学,老师把精力分给40 个学生和70 个学生,孩子得到的成效肯定是不一样的。 根源问题 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和教育观念严重偏差 扎堆上好小学好初中的现象,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要“晋升”,就要考核,考核的手段就是考试,最先开始是小升初的“入学考试”,最近几年这股风已向幼儿园蔓延,眼见着一个个学龄前儿童加入浩浩荡荡的等级考试大军,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认为,这意味着应试教育在低龄化。 “幼升小,小升初,这些‘晋升’的主体并不是受教育的孩子,而是家长,孩子被放在了最后一端,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怪圈。”金子强认为,学校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应该是把不优秀的人教育成优秀的人,这是教育者应该负有的教育责任。“小升初必须依法免试”这一规定不知多少年前就出台了,但现在这一规定似乎早已名存实亡。 幼升小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无疑是实现平等教育权的好制度,问题在于,假如一个孩子“就近”的小学很不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就近”上到优质小学,那么“就近”的精神就被扭曲,贯彻“就近”原则就是以平等的名义强迫人们接受不平等的现实。 在金子强看来,“ 共建生”、“ 子弟生”、“双拥生”、“定向生”、“条子生”等这种现象真正的祸源,在于义务教育领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在金子强看来,这种“名校”的由来就是从优质生开始的,对于优质生一般的学校都加以拉拢,优质生多了学校也会随之出名,学校一出名很多家长就趋之若鹜。名校和薄弱学校间的生源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资质上,而如今却形成了一个权力财富的分层。金子强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名校利用收取“择校费”、“赞助费”等,进一步拉开与薄弱学校间的实力差距,公平教育谈了这么多年,形成的却是新的不公平。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