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战 “共建生”背后的权力链“拼的是背景拼的是财力” “对学校来说,想要找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作为‘靠山’,找个有权的单位,也方便学校办事。其实也是变相的权钱交易。” 曹娟透露,一般是单位主动提出和学校协作,学生搞活动,对口单位会提供方便,派车、提供场地,学校不方便开支解决不了的问题,协作单位就可以支持。不一定是优质的小学才会有单位主动找上门,就算是普通小学也会有单位主动找上门,从单位的角度出发,也是为职工子女提供福利。 “义务教育学校是非营利的,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建校大部分的开支都是来自协作单位。”曹娟举了几个对口的例子,其中云大附中对口昆明烟厂,师大附中对口云南白药集团,师大附小对口省委、省政府,武城小学对口省教委……说起学校和协作单位,是有历史渊源的。 昆明市所谓的“四大名初中”,在一般的市民眼里,除了“就近入学”别无其他法。这些学校一般只会与一些特殊的、比较有“ 权力”的行政部门或者经济效益特别好的单位达成“共建”,其单位才能拥有“免试入学”的名额。 记者从昆明市教育部门了解到,2012年昆明全市小学毕业生86506 人,初中计划招生85641 人,入学率为99%以上。虽然不能确定所有学生的家长都会为孩子上好初中伤脑筋,但“不伤脑筋”的比例不会高于10%。 实例:毛蕾(化名)今年12岁,即将小学毕业,其父亲毛先生近期正在为女儿去哪里就读初中操心:“如果直升辖区内的初中,那初中只能说一般,如果去单位享受‘共建生’名额,必然是好事,只是学费较为昂贵。” 毛先生介绍,他所任职的单位是某知名国企,该企业与一所省内重点中学有共建协议,在女儿读6年级上学期的时候,单位就有同事来问是否需要读共建生。“当时只是说每年7000元的学费,还有2万元的费用,这2 万元费用是用来‘打点关系’的……”此外,就算是交了费顺利进到名校享受“共建生”的名额,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依然会被分流到其他学校,毛先生有些举棋不定。 胡娇(化名)在省厅某单位工作,她的女儿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但是在初中的抉择上,用她的话来说“头发又白了几根”。当她的女儿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就开始向周围人打听哪些初中比较好,即便还有两年才毕业,但是她已经在为女儿上初中做准备了。特别是在六年级的时候,她可谓是动用所有“关系”,想尽一切办法,要让孩子上好初中,哪怕花再多的钱。 6月20日小学生毕业考试一完,胡娇就安排她女儿参加了其他学校的考试。按照昆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入学,就近入学”的政策,她的女儿应该分到昆明第十五中学,但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初中,她让孩子报名参加了两家云南的大学附属中学,以及一些有名学校的“入学考试”,这些学校都是在昆明市比较好的学校,同时也是与她的单位有协议的学校。但胡娇所在的单位并不是最有“权力”的,这些最好的学校只和他们单位达成了“照顾分”的协议。 胡娇的情况属于“共建生”,她所在的单位在五年前就与昆明比较好的四所学校签订了协议,有的学校是“照顾分”协议,有的是定向名额协议等。她所在的单位与云南某大学附属中学有协议,所以她帮孩子报了名,参加该学校的“入学考试”。她称,这所附属中学的协议就是有照顾10分、20分、50分之分。 像胡娇这种情况的“共建生”,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使双方“互惠互利”,单位员工子女可以轻松享受极为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她透露,如果要进那所免试的学校,一个学期要比其他学校多交7000元。“其实是单位和学校存在一些经济链条,单位给一部分资金与学校共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这一笔钱就由家长支付,单位经济效益好就由单位支付,也算是给职员的福利。”她称,如果家长支付那一部分资金,就相当于择校生的概念。如果没有协议要进入这些学校几乎不可能,除了一些“条子生”的协议就是有照顾10分、20分、50分之分。 像胡娇这种情况的“共建生”,顾名思义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了满足员工子女入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共建”关系,从而使双方“互惠互利”,单位员工子女可以轻松享受极为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 她透露,如果要进那所免试的学校,一个学期要比其他学校多交7000元。“其实是单位和学校存在一些经济链条,单位给一部分资金与学校共建,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这一笔钱就由家长支付,单位经济效益好就由单位支付,也算是给职员的福利。”她称,如果家长支付那一部分资金,就相当于择校生的概念。如果没有协议要进入这些学校几乎不可能,除了一些“条子生”。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