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北地区,一所与新中国几乎同龄的职业院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西工院),秉承“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始终坚持“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的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十万余名毕业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像一张张璀璨的“名片”服务在祖国的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领域,积淀形成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陕西工院”教育品牌。 办有灵魂的教育 建有品位的学校 62年来,一代代陕西工院人在“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下,立足西部、扎根行业、服务企业。在办有灵魂的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为突破口,以美育课程为载体,以多形式、多层次校园审美活动为依托,以文化实践为平台,构建了砥砺技艺、追求完美人生为特色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培养“思想认识有境界,理论知识有基础,专业技能有特长,后续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荣校”发展道路。他们的实践与探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赞誉、社会的认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院校”、“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备受行业企业的青睐。 质量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反映的是一所学校决策者的宏才大略和办学的理念与思想。陕西工院着眼于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课程与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以“大手笔、大思维、大投入”践行着教学质量这一灵魂的“大提升”,将“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庄严承诺切实落实在办学的每个环节。 扎根行业,凸显工学六融合。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陕西工院充分依托8个工程训练中心、校办工厂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工学六融合”是完全渗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三层递进,锻造品牌专业。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陕西工院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构建起“院级重点——省级重点——国家重点”三层递进的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先后投入1600万元,完成了数控技术、会计电算化、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等5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投入1000万元,启动第一期5个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按时完成了阶段性任务。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院级重点专业建设。2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获得中央财政55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广应用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经验,制订出46个招生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带动了其他专业均衡发展。 分层建设,打造名师团队。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陕西工院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四项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近年来,累计选派360人曾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研修,204名教师到行业企业兼职或顶岗实践锻炼。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许多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知名专家。 目前,学院已经积淀形成了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30多人,教授43人、副教授246人。.通过以上工作,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45人。 四项计划,优化特色课程体系。陕西工院通过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四项计划,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陕西工院依托得天独厚的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校企“双向辐射线”,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十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和建立试题库,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012年1月,“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荣获2011年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教改项目荣获2011年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