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怎能敌过“真情实感”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2-05-31 12:39
分享到:

读到学生的好作文,总能一扫批改的倦怠,沉浸在一个语文老师特有的幸福里。看着一届届学子掌握了表达的本领,常让自己深感欣慰,但隐约间,又有些遗憾……尤其是不久前,读到了一篇日本小学生的获奖作文。

《我和爸爸的便当盒》是一篇获得日本“朝日学生新闻社”第四届作文比赛最优秀奖的作文,作者是日本广岛市立中岛小学校一年级学生片山悠贵德。这次作文比赛的主题是“感谢”。

原文:

读完作文,我的心就像悠面对爸爸那个便当盒一样——“怦怦直跳”。那种久违的“特别”,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拿给同事看,读给学生听……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眨眼间,这篇作文就在微博转发3万多次,网友们纷纷向这份童真和朴素表示了敬意,同时也陷入了反思:为什么我们身边不见这样的作文?

看看我们身边的情形——孩子们都被和年龄不相称的“匆忙”笼罩着:一起床就进入“战备状态”,风风火火地赶去学校,一节一节地上课,课间午间赶订正,放学了赶作业。双休日也不闲着,家长当起“车夫”,继续“赶场”。

高强度的学习负担,挤走了孩子“心灵成长”的空间:有时间保证课外阅读吗?有机会和同伴一起玩耍吗?有心情和爸爸妈妈聊天吗?……雪上加霜的,还有家庭教育的“营养不足”。有些家长出于“补偿”心态,认为孩子学习上辛苦,要在物质上给予弥补,殊不知一味满足扼杀了孩子的善心。有些家长无原则地“宝贝”,或是在生活上事事包办,剥夺实践机会,造成孩子畏难懦弱;或是遭遇了一小点挫折,不对孩子引导开解,自己先“猴急”得不成体统……在这多重“压迫”下,成长必须的磨砺被“掠夺”得一干二净,孩子的精神世界失去了“发育”的土壤。这样的孩子,怎么会有能力感悟生活、发现美好呢?

“我的筷子碰到便当盒的时候,发出了很好听的声音。”

“他油炸的天妇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吃完之后觉得自己就像爸爸一样,变得又强大又温和,变得很想见到爸爸。”……浑然天成的细腻丰富,前提是自己的“捕捉领悟”。前段时间我在班里指导学生写作《同学之间》,有个男生怎么也找不到素材。最终,选了“借书”一事,围绕着“自己不肯借,别人偏要借”的冲突写了一通自己的抱怨。这样的作文,折射出的不是“写作”的薄弱,而是“做人”的缺陷。

“文如其人”——好作文的背后,藏着的是一颗纯粹非凡的心啊……

作文的指导和评价,离不开关注“语言质量”:“规范准确”、“通顺流畅”、“精当严谨”都是一种“质量”……当然,语言的“优美”也在其中。如果我们“狭隘”到只看见一个“优美”,就会把孩子开阔的视野窄化到所谓“好词佳句”这一个焦点上。买《好词好句好段》之类的工具书背诵,日常阅读只锁定一些短小的“美文”,成人的评价也一次次让孩子感觉到似乎只有“四字词语”和“修辞手法”才可以得到肯定……

近几年,我多次带完毕业班后回到中年级重新接班,看到学生作文,让我头疼的从来不是缺少点缀,而是文气不畅。比如“就”、“还”、“了”、“却”滥用、“突然”、“竟然”不分、关联词前后不搭……更多的,是在句群的表达上不清晰没条理,语句衔接内在逻辑杂乱无章。这样的作文,即便有了亮眼的“好词佳句”,也淹没在了通篇的语病里。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