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周成刚:中国人才市场更需要复合型国际人才(2)
来源:腾讯教育
发布时间:2012-05-06 16:42
分享到:

腾讯教育:其实我们现在能看出来,现在留学的主场已经变成的90后和00后的主场了。那么您觉得在这个新的主场上面他们会对我们留学行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周成刚:第一点,我觉得这些人对留学已经变成从当初七八十年代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考大学一样,到今天上大学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大部分的老百姓都会去上大学,留学我觉得也会是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现场。因为现在留学和过去读书没有什么差异,就是另外一种全新的读书方式的选择,只是地域发生了变化。

它背后的主旨没有改变,就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读书谋得更好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通过读书去对社会和世界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它背后的逻辑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发生了一个地域的变化。有那么多同学出去读书的话,更多的代表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通常来讲别人比我们做得好,我们就要去学习。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中国做到最好了,全世界的人都会到中国来留学,这是一种轮转的现象,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我们去学习是为了掌握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能,最好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理念、思想,去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通过这些东西我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一点背后是更重要的。

腾讯教育:其实我知道您也考察过很多国外的院校,那么您觉得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国外的大学教育制度最大的差距和差别点是什么?

周成刚:我觉得最大的差距,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是,两边的大学我都看了,我自己也上过,我觉得可能国内的是事业化和行政化的成分偏多了。说得夸张一点,国内的大学缺少一种独立的思考和运作的能力。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一种教育的自然的规律发展的时候,就会受到更多的牵制,这样的话,违背了一些教育的规律可能就会有一些影响。

西方的大学也不是纯粹完全可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运作,它也受国家制度、法律的限制,但是它总体来说在这方面能力比我们强,也就是说它有了更大的独立运作的能力,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所以说它在这么一种前提之下,西方世界会鼓励得更多的是创新求变的思想,自然就会比我们强。因为它有了这么一种母体,它才会诞生。

如果这种体系本身就不鼓励你创新,老师不创新的时候,教授不创新的时候,怎么可能带动同学去创新呢?因为它受了行政化事物的约束,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最大的差异。这也是我看到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在辩论这个问题,有一些专家也在呼吁,要减少中国大学行政化的成分,我相信人们也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腾讯教育:最后想请您给我们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几点建议。

周成刚:我首先想说的是,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通过国内和国外的努力,我们个人都可以寻求到很好的职业发展。但是在今天世界多元化的时代,留学我认为,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它一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能够给你带来多方位的提升,可能是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可能是一种语言能力的提升,可能是一种先进管理思想的提升,可能是一种整个通过自己感受去经历,甚至于包括是自己的生命的一种完善和丰富。这些东西是能够帮助他们一辈子的。

腾讯教育:非常感谢周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