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深圳北斗小学门口有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11月29日下午,深圳边检总站向媒体通报称,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上学问题,边检总站存在用公车送职工孩子上下学的情况,现已取消这一措施。(《广州日报》) 对于“警用校车”的出现,网友褒贬不一,有人指责这是公车私用,有人则认为这是在替职工办好事,双方观点迥异。事实上,判定“警用校车”是否为公车私用,首先应厘清公车私用的概念以及“警用校车”的真正用途…… 质疑 警车不能私用 其实,用公车送孩子上学不是问题,花公家的钱才是关键。正如食品安全如果有特供,使得在公共安全不能对每一个人产生危机感,那么公权者的责任感就难以强化起来,并使之成为一种行为自觉。同样,如果权力者都有自己的校车,那么别人有无校车也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今年两会,广东省人大代表袁古洁在地方“两会”向在场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诉苦说,“我有正教授职称已经超过10年,做副厅也5年了,但我现在的工资依然买不起房。”新闻一出,众皆哗然。其实,这里面透露的信息很耐人寻味。如果所有的人,包括官员都为有一套住房而纠结不已的时候,其还会在保障房建设上拖拖拉拉吗?再推而广之,如果官员也看不起病,走不好路,老无所养,其还会在民生建设上处之泰然吗? 当公车私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后,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另一个校车”,这种稳定、可靠和安全的校车,纾缓和对冲了一个群体的刚性需求。而恰是这个最重要的群体,因为自己福祉有特殊渠道,割裂了与其他普通群体的利益关联,从而在利益取向上并不一致。 很多难办的事情,事实都证明,资金和技术不过是表面的借口,关键缺的是决心和担当。 而这种责任和担当,仅仅是道义上的要求,已经很难实现。最有效的办法,当是将其与权力者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风险倒逼。比如对于“双职工的孩子上学问题”,取消其固有福利,将其置于普通群众的境地;或者对公车私用进行严格问责。什么时候,官员的孩子都坐不起校车是一种耻辱的时候,校车建设才会成为社会共识,而不会仅仅成为民众吁求。 唐伟 延伸 租车岂是完结 现实中,类似的单位福利,其实俯拾皆是,公车接送孩子,也并非偶然现象。然而,惯例其实并不意味着合理,就算上下学期间“警车”闲着也是闲着,用来接送警察子女,似乎也是物尽其用,免得浪费。不过,警方毕竟不是私人公司,警车也绝非私产。既然警方是公务部门,警方的运营经费均来自纳税人,那么,即便确有“警用校车”的需求,其实也首先应该征得纳税人的同意,毕竟,警车的折损和油钱,归根结底全是要纳税人埋单的。 某种程度上,“警用校车”不过是再度曝出了公权私用的冰山一角罢了,孩子上学虽然是大事,但却终究是私事,既然警方的双职工孩子上学可以警车接送,那么,照此逻辑,警察家里的其他私事,岂不同样可以成为征用警车的理由,现实中,除了“警用校车”,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警用旅游车”、“警用婚车”甚至“警用私家车”……恐怕也更需追问。 事实上,尽管深圳警方已经停止用警车接送职工子女,而是改用社会车辆,但租赁社会车辆,租金恐怕还是公家出,用的也仍然是纳税人的钱。不用公车,改用公款,居然就可以如此理直气壮,“警用校车”背后的问题看来还不只是“公车私用”这么简单。 武洁 理解 承载关爱善意 所谓公车私用,是指“机关事业单位的汽车被私人使用”。其有两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其一是属于单位领导、干部职工及司机利用职务之便的个人行为,其二是为个人办私事、谋私利所用。对照以上两条标准,“警用校车”显然不在公车私用之列。首先,警车用于接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肯定是集体的决定,而非个人行为;其次,警车用于接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也是公务活动,而并非为单位某一个人及其家属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交通状况不佳,校车偏少且管理不善的情况下,深圳边检总站用警车替代校车,以此保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的便利与安全,释放出了维护职工利益的善意。之所以有网友会对“警用校车”提出了质疑,是因为边检机关及警车的特殊性,历来都是引起民众关注的焦点。试想,如果是一般单位用普通的公车,去接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想必人们非但不会去“鸡蛋里面挑骨头”,反而还会为之鼓掌。因为此举解除了单位职工的后顾之忧,体现了单位对职工的关爱。 当然,尽管“警用校车”载满了善意,也存在不合理之处。首先,用警车替代校车,违反了国家有关校车的规定,必须予以制止;同时,即便是警车用于接送单位职工小孩上下学,是在执行公务,但并非是用于出警,属于“不务正业”,当予以纠正。可见,深圳边检总站及时叫停“警用校车”,是非常正确的,但与公车私用无关。相反,“警用校车”的出现,又给有关部门提了个醒:给学校配齐配足合格的校车,确保孩子们上下学方便、安全,已显得刻不容缓。 汪昌莲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