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高考“女强男弱”的制度因素 防止比例过度失衡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12 10:40
点击数:
分享到:

[摘要]对中国高考中“女强男弱”的现象,不仅可以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其成因。此外,还需关注高考本身的制度性原因。

对中国高考(精品课)中“女强男弱”的现象,不仅可以从认知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其成因。此外,还需关注高考本身的制度性原因。

性别差异是历史客观存在,中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教育上的男女不平等,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更是长期处于劣势。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步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从总的趋势看来,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变化,即高考录取率越高,女生报名和录取人数比例也越高。近40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有了长足的发展,占全体学生总数的比例也稳步增加。

面对高考成绩“男不如女”的状况,近年来一些论者惊呼出现了新的性别比例的失调。因为社会上对一些专业如外语(课程)类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往往是男多于女,有些部门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男女比例标准是2∶1,尤其是一些驻外使领馆人员。可是,此类大学的“入口”与“出口”差异过大,导致女毕业生就业困难。另外,现在不仅有的外语院校、师范院校的女生占比已达80%以上,连一直想当然地被封为“传统男性领域”的理工科大学的女生也越来越多。高学历人群中男生过少,是导致女大学生找对象困难的原因之一。要“拯救男孩”、减少“剩女”,就要维持一定的性别平衡。

对“女状元”高分女生众多的现象,过去人们已有过分析,认为现行教育体制考试题型相对固定,使女生在性格上占据优势,她们因胆子小、刻苦、踏实而取得佳绩。现行的高考应试体制压抑了个人创造性,使富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男生受压制,也强化了女生的性格弱点。还有的论者认为,单一的闭卷书面考试,高考以一分半分之差决雌雄,实在很不利于男生,尤其是那些成熟较晚、童蒙未开的学生。我们应该为考试测量引进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可信的、客观的考试,其优异者在性别的分布上应该是基本相等的。

反驳者指出:将有创造性、独立性、思想活跃、不肯循规蹈矩等归结为男性特征,而将胆小谨慎、不善创造性思维、只会死记硬背、感情用事等归结为女性的性格特征,是简单地将男女性别模式化了,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概括反映出对女性能力和才干的各种贬低和歧视。没有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融会贯通之能力,谁可以生硬地背下12年学过的天文地理、文史生化、数学外语政治等课程?与其说女生在高考中的成绩出于她们的背书能力,不如说是由于她们在更大压力下奋力拼搏的结果。

不过,也许无论怎么考,无论“女状元”和高分女生增多是喜是忧,随着社会的进步,女大学生的比例都会逐渐上升。女生在高考和高等教育中表现突出,不仅是一个客观现实,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下去,只是希望不要出现性别比例过度失衡的现象。

3加X科目改革之后,高考科目中的语文、数学、英语(精品课)三门主科各占150分,在总分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三门中语文和英语两门为语言类科目,客观上对女生较有利。

更为关键的是,除了考试科目、内容、题型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完全以高考分数决定录取的招考模式,是导致一些院校和专业性别失衡的制度性因素。

在欧美许多国家,包括如哈佛、耶鲁等一些世界顶尖大学,在招生时对生源的国别和地区、种族、性别等都有一个相对的比例分配。由于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不完全看考试分数,因此可以按一定的名额来自主决定录取。在这种录取体制下,招生人员就可以根据院校和专业的特点来录取新生,比较少出现性别比例与专业需求过于失衡的情况。

当今中国在普遍实行平行志愿高考录取模式的情况下,无论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录取新生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志愿报考者的分数高低,高校很少有自主权。有些外语院校无法也不敢录取分数稍低一些的男生,导致部分院校的性别比例过度失衡。

因此,要维持中国高等教育部分院校与专业合理的性别比例,或者是降低外语科目的分值,或者是在英语试卷中适当引入逻辑测验题,而更根本的是逐步探索在部分院校和专业加大自主招生的比例。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武汉今年艺术考生追平文科生 每3人有1个武汉伢  ·安徽高考阅卷仍在省内进行 4所高校参与评卷  ·高考“女强男弱”的制度因素 防止比例过度失衡  ·海南高考6月7日至9日举行 实行"3+3"科目  ·广州高考防舞弊措施升级 刷脸刷指纹双验证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