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高考改革:爱阅读的学生更能拿高分(4)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17 08:09
点击数:
分享到:

[摘要]2014年是北京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元年,其中,语文学科的命题改革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今年语文高考试题不仅强调回归传统文化和母语特色,贴近生活实际,而且为考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标题:高考改革:爱阅读的学生更能拿高分

阅读经典,根底扎实方能“如鱼得水”

“人的境界高低决定了人的成功大小。文化的修养与母语或者文字是有关系的,语文提升的是人的境界和心灵。”在人大附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翟小宁看来,语文直接作用于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力量对一个人成功至关重要。语言也是思维,学生在接触语言文字时,就能感受到里头的生命与情感。

现代教育报记者采访时发现,在人大附中语文高分群体中,无论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在语文阅读上都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其中,既有每天的名段摘抄,也有固定时段的经典名著阅读。近年来,人大附中大力提升阅读的广度和厚度,让学生在阅读整本著作中学会文科思维,而非简单的碎片式阅读。

仅高一那年,人大附中学生李一鸣就阅读了上百本课外书籍。她阅读涉猎广泛,从文学到历史,从社会到经济。自小立志报考北大法学专业的她,已精读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甚至还阅读了《君主论》。

“虽然我语文考了142分,总分676分,但这不说明阅读一定要直接反映在成绩上。它是一种人文素养的积累,是对知识面、视野和思维的一种开阔,可以帮助你形成文科思维模式。”李一鸣在高三时偏爱写议论文,经常引经据典说理论证。

今年高考文科总分第二名、人大附中学生傅小勇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康德哲学很有心得。高中阶段他反复精读康德的《道德形而上的奠基》,并做了不少读书笔记。后来在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翟小宁说,人的成长必须有根据地,根据地建立起来之后,人生的根底就扎实了。人大附中提倡中学生必读《论语》,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代表了中国的一种精神,甚至是一种信仰。“我们培养的就是一种中国信仰。”

人大附中高三语文老师佟世祥透露,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一直特别重视学生阅读的积累。因此他在教高一和高二时,要求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摘抄本,每周会发4页文章给学生。他给学生们推荐文章,另外同学们也会互相推荐。到高二年级他倡导每人完整阅读一本原著。“这些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十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孩子一定要读书。”

“今年高考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倡导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老规矩,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如鱼得水,他们的素养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今天这些孩子,不仅读书读得好,参加各种活动,而且情感很健康,对家人、对学校、对老师,我觉得这比分数更重要。”翟小宁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农村孩子“登顶”北大之路:“沟壑”仍存  ·高考改革:爱阅读的学生更能拿高分  ·青岛黄海学院招生名额减少 1091名学生被爽约  ·评论:引负面清单为“高招扶贫”政策打补丁  ·素质教育过于单一:学生都想学金融 想赚钱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