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贵州男孩高考三次上北师 毕业回乡当老师(4)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23 09:04
点击数:
分享到:

[导读]朱启平的求学之路,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要艰难得多得多。他从大山深处走来,经历了3次高考,两次退学,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师大历史学院。

贵州男孩高考三次上北师 毕业回乡当老师

朱启平举着支教当班主任时学生给他写的寄语,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京华时报记者徐晓帆摄

朱启平的求学之路,与普通的大学生相比,要艰难得多得多。他从大山深处走来,经历了3次高考(),两次退学,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师大历史学院。

在艰难的求学路上,他痛苦过、迷茫过,甚至一度精神抑郁,但他始终不改初心,坚守着最初的梦想——做一名好老师,把知识和信念带回家乡,让孩子们看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

今年即将毕业的朱启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未来,贵州省毕节市一中的三尺讲台,将是朱启平梦想起航的地方。

□“中国梦”人物

姓名:朱启平年龄:25岁身份:大学毕业生梦想:做一名好老师

小学毕业起打工挣学费

朱启平的家,在遥远的贵州省毕节市大河乡岩口村。他告诉记者,每次回家,他都要先坐火车、再乘大巴、换中巴,还要爬两座山,前后需要3天。

小学一二年级,朱启平是在私塾度过的,因为当时岩口村还没有公办小学。到了三年级之后,他便开始每天往返十几公里到邻村读书。可等他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再也负担不起三个孩子的学费了。

不甘心就这样辍学,朱启平只身一人来到邻乡中学。交不起住宿费,就帮亲戚做农活和家务活以借住在亲戚家;没钱交学费,就上山挖野菜、摘杨梅、挖药材、捡矿泉水瓶子……

初中毕业,他考上了毕节市一中,却因学费太高不得不转读毕节地区民族中学。到了寒暑假和周末,他就饿着肚子四处奔波,刷盘子、挖土方、做搬运、发传单、卖玫瑰花,只要能赚钱,朱启平都干。

从初中到大学,朱启平只回过两次家。为了勤工俭学,从初中到高中,朱启平班级的卫生以及清洁区几乎都是他打扫的。

“这是我感到最自豪的事,因为我们班的教室和操场的清洁区,在每次的卫生评比中都是最高分。”朱启平自豪地说。

经历三次高考两次辍学

当一名私塾先生,是朱启平儿时的梦想,多年的艰难求学路,让他做一名老师的信念更加坚定。2007年,朱启平得知国家将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立即决定报考北师大历史学院,将来做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让朱启平没有想到的是,他一考便是3年。尽管连续三年他都把北师大历史学院作为第一志愿,但头两年他都没能如愿。

2007年,他被贵州大学() 录取,读商务英语专业;2008年,他被黑龙江大学 日语系录取。外语零基础,让他完全无法适应大学生活,加上高额的学费他无法承担,很快他就申请了退学。

2009年7月,朱启平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以当地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师大历史学院录取。

虽然是免费师范生,但是朱启平也并没有放松下来享受大学生活。英语、计算机、游泳、普通话,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容易通过的科目,对于朱启平来说,都异常困难。由于浓重的贵州口音,朱启平的普通话考试考了8次才过。

学习之余,朱启平仍然要打工,因为他还要负担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为了挣钱,他多次在十里河居然之家建材城做搬运工,早晨4点起床,搬运七八个小时建材,每天能挣到150元。

支教经历赶走了抑郁症

如果不是朱启平主动提起,没人能想象他曾在大二患过严重的抑郁症,因为现在的他开朗健谈。

“也许是多年漂泊的求学经历太艰难了,也许是学业差距和语言的障碍让我感到严重自卑,当时的我有些不堪重负。”面对记者,朱启平说起了那段灰暗的日子。

到了北师大之后,朱启平的学业和人际交流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一口浓重的贵州方言,使他无法和别人顺畅交流。由于他高一才真正接触英语,没上过正规的听力、口语课,大一英语分班考试,他的听力只考了8分。虽然大一他刻苦学习,买来幼儿英语、音标卡片、听力磁带,从头学起,起早贪黑,但期末考试听力仍未能过关。

他很自卑,一度想放弃从教转而从商。他和几个同学凑了10万多元经费,创业做一个团购网站,可由于没有经验,很快便倒闭了,朱启平倾囊投入的3000多元积蓄也化为乌有。

跌入谷底的他,绝望得无法自拔,到医院检查,患上了抑郁症。曾经一度,他几乎失去活下去的勇气,随后住院治疗、休养调整。

住院治疗期间,他不断想起支教时他站在讲台上的样子。“站在讲台上的我跟平时的我完全不同,那是一种由衷的快乐,也是我渴求的生活。”认清了自己,朱启平渐渐振作,摆脱了阴霾的他回到北师大继续追梦。

要让山里孩子看到希望

大一期间,他曾摸索着组织过北师大岩口支教队,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为岩口村唯一的民办小学义务授课,并把“北京师范大学() 暑期实践基地”建在了这所仅有1名老师、60多个学生的村小。

回想2010年首次支教的情形,朱启平说,当时岩口小学的校舍还是三小间破旧的石头房子。没桌椅,只能用长木板架在石头上凑合;没电灯,一到阴天连黑板都看不清。支教队员们3个星期不能洗澡,还得忍受蚊虫跳蚤叮咬,但是看到精心准备的课程受孩子欢迎,看到家长 们对新老师如此信赖,听到学生们时时哼唱着自己教的歌,他们倍感幸福。

“每年的支教只有20多天。我们知道时间很短,但我们希望给孩子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爱、信念和希望。我们想要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工地,大山外,还有个地方叫大学。”朱启平说,不仅如此,支教过程中还要家访和调研,要努力打消一些家长让孩子辍学的念头。

山里的孩子信息闭塞,图书很少。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岩口支教队多次为岩口村小学募捐

图书,仅朱启平自掏腰包购买的就超过两千元。

在朱启平及其队员的努力下,今年4月,岩口村第一所公办小学完工启用。原先民办村小的孩子们都迁入这里继续求学。老师也从1名增加到了3名。

即便是在面临论文答辩和毕业前夕,还有不少他教过的孩子打来电话要求高考辅导,朱启平都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

执教的地方离大山更近

刚刚大学毕业的朱启平谢绝了贵阳重点学校的邀请,回到毕节市执教。他说,其实他也愿意回到岩口村小学任教,但是,他最终却选择了毕节市第一中学。

“村里的人都知道我千辛万苦才考到了北京,如果我再回到村子里,他们会更加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是,与贵阳相比,毕节离大山更近一些,这里更需要我。”朱启平说,他愿意做永远的支教“编外队员”。

“毕节需要好老师。我将在这里为新的梦想而战:边认真教书,边在职修读硕士、博士。再过几年,我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大山,成为栋梁。”谈起未来的规划,朱启平信心满满。

京华时报记者张晓鸽

(京华时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2013年北大高招录取结束 共录取本科生2761人  ·宁夏二本院校第二次征集志愿今日中午结束  ·疯狂骗钱 虚假大学何以成打不死的“白骨精”  ·云南少年身患怪病 十几年艰难自学考上一本  ·河南省本科一批66所院校征集1551个志愿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