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高考咨询 > 高考资讯 > 高考信息 > 正文
学生高考后苦恼多:“上大学突然不会学习了”
作者: 宋安旎 刘茜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09-15 12:38 点击数:

     对于即将迈入郑州大学(招生办)的“准大学生”李佳川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她既向往又忐忑:上网寻找新生群和小组、提前探秘大学校园、自学专业课程……李佳川并不是个例。前后两个月时间,高中生“变身”大学生,这意味着要离家、自立、自主学习,突然的变化令新生有些迷茫,而大学,又将如何引领他们进入全新的人生阶段?

  现象1 “上大学突然不会学习了?”

  小戴目前是南京大学(招生办)的大二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各项学生工作皆有瞩目成绩。但当她谈起初入大学的感受时,学习竟是她新生时期的最大困扰。

  “刚入学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多了。”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小戴很兴奋,她参加了一系列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占用了她大量的时间,有的时候不得不“翘课”……如此折腾,学习自然被挤到九霄云外。期末考试来临,她不得不捧着数本依然崭新的教材出入通宵自习室,可是成绩还是惨不忍睹。

  像小戴这样的例子在大学生中不占少数。高中与大学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脱节严重,从高中大密度的“月考”、“周考”到大学的“放任自流”,自主学习成难事。不少学生笑称大学的典型时间分配就是“先玩一学期,再为考试学几周”。更有学生上大学如同“进了天堂”,平日通宵厮杀游戏,考前通宵啃书本。来自“麦可思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与“腾讯-麦可思2010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的数据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问题”是入学后的主要问题。

  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清华大学走在了前面。从2008年开始,清华每10名新生就有一名指导老师陪伴着度过第一学年,他们一起谈心、一起出游、一起聚餐,近距离地接触让指导更有了针对性。此外还有“新生研讨课”供新生选择,以小班授课的方式对新生进行“通才”教育,介绍大学学习方法。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需要抽签才能选到此课,因此,很多学生希望此类针对新生的课程最好能全面普及。

  现象2 “专业是什么?”

  “没有录到第一志愿。”周舟是2010级哲学系的一名学生,“我被调剂到了一个不了解更不感兴趣的专业。毕业了,工作在哪里?”大一整整一年,周舟将近半时间用于打听转专业和职业发展。“大一我迷迷糊糊地过了一年。我觉得新生阶段就应该有人告诉我们考研(论坛) 、转系、工作等各种问题,让我们心里有谱。”“我们还需要有人指导怎样学习,高中和大学的学习方式太不同了,大部分人,高中阶段根本没有写过论文,可大学许多学科用论文成绩当作考试成绩,这方面应该有人系统地指导我们一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为此指出,许多大学只关注教育学生课业知识,没有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和道德的教育,也不关心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而对于职业规划来讲,高校也总是在大三以后才传授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国外,有的国家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职业教育,这使学生很早就对“职业”有所了解,而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到了选专业时,仍不知道“专业”是什么。

  “学校应对新生进行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而且这样的指导最好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程方平建议,“因为各个院系的学生情况不同,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太过‘一刀切’。”

  现象3 “离家后,怎样生活?”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带来的不只是学习内容、方法的变化,还有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家,这是许多人的经历。大学虽然不是家,但千千万万学子的确要在这里度过人生最好的年华。除了教书育人,给学生一个家,让他们尽快适应各种变化,将为他们整个大学生活甚至一生带来很大影响。

  “室友”,对许多刚刚进大学的同学来说,是个新名词,新大学生们进入校园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与室友相处。小贾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室友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很不一样。”小贾称,“我闲暇在家的时候喜欢‘宅’,但在大学里生活,宿舍环境太不一样了。”小贾说,因为每个人作息时间不同,宿舍的生活经常相互干扰,难免产生摩擦。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新生面临的又一大问题,“麦可思”的调查数据显示,约四成学生认为自己大学“人际关系”亮红灯。除了室友相处难,学生会、社团、学校活动等一系列新场合衍生的校园关系网使新生频繁面临“社交障碍”。

  目前高校中最普遍的加强新生相互熟识、融入环境的方式是迎新晚会。但拉个横幅、摆个摊位、开个迎新会的方式,新生们并不“买账”。小贾说:“晚会的确让准备节目的同学更加熟络,不过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看客’。”

  离家后,同学老师成了亲人,关系相处得如何,决定了学生们四年的快乐和健康。为此,有专家建议,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活,校方应该动动脑筋。(通讯员 宋安旎 记者 刘茜)

  链接

  美国高校怎样做

  美国高校的“新生向导”,相当于我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早的从高中阶段开始,但通常是在新生入校时。它被视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起点,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注册率、留生率和学生满意度。其模式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类:

  入学前模式

  入学前模式,既面向已录取的学生,又面向那些决心未定、忙于择校的生源,还针对其家庭成员。形式从校园参观到团体会议。内容包括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服务,帮助学生进行学术和生活方面的调适,提供与教师、员工、老生的谈话,提出专业选择和第一学期或学年课程的建议等。

  新生周模式

  “新生周”是美国高校最主要的“新生向导”模式。新生除收到从学校寄来的信息外,通常会被邀请在正式开学前到校参加一个重要活动,即“新生周”。“新生周”既有偏重生活的学校和学生会活动,也有偏重学业院系活动,内容面面俱到。

  新生课程模式

  传统的新生课程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学术指导、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这样的入学教育课程更为系统,因此能为新生提供较多内容和较长时间的指导。

  快评

  为新生铺设“绿色通道”

  有一句话,家长们耳熟能详“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这起跑线就是进入小学的第一天,甚至于早在进入小学校门之前,很多孩子和家长就已经开跑了。目的地,或者说终点线,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就是一所所大学的校门。

  而岂知,十多年后,当这些孩子如愿迈入大学校门,大学却绝对不是终点,而是又一轮学习的新开端。

  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发现,随之很多家长也发现,这一回,他们跑得并不好。

  大学生,这个曾经耳朵一听就让人眼睛发亮的名称,并非只意味着成功和幸运,其实有着很多更为现实的制约:怎么从家庭关爱的高中生转而成为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大学生;怎么从家庭的绝对中心转而成为大学中诸多中心的一个;如何相对独立地规划学业;如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们友爱友好相处;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和信心……这一切,都是大学新生必须自己去摸索的。

  当然,大学必须担负起引导新生的责任。

  在新生入学时,有一条针对贫困学子的“绿色通道”,为贫困新生提供入学时的资助和帮助。这是新生入学时最让人温暖的一个环节。

  不过,既然贫困的新生能走上“绿色通道”,那么为何不可以为所有的新生都铺设一条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适应大学学习、适应个人大学成长的又一条“绿色通道”呢?

  其实,这样的通道,在各个大学是有的。从大学负责人到大学老师再到大学社团,针对大学新生的各种帮助是一直存在的。缺少的只是一点:伴随大学新生逐步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把这种“绿色通道”铺设得更宽些、更长些、更让学生们接受些。

  这是一项早已经开始也需要一直坚持并始终根据学生情况而更新的工作,大学、教师、家长、社区,当然还有大学生自己,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让大学新生们从成功的开始,走向成功的终点。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分享到:
[发布者:yezi ]
  相关阅读:  ·沈阳三高中生伤同学落法网 法律“放”他们高考  ·艺考生需战胜自卑心理 制定循序渐进复习计划  ·生源骤减 本科扩招 政策瓶颈 考验艺术高职院校  ·学生高考后苦恼多:“上大学突然不会学习了”  ·上海师大来自23省市5200余名新生顺利入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