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教育要闻 > 正文
线教平:毕业该发什么“碗”?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19 11:07
点击数:
分享到:

毕业季,不少大学真是创意迭出:前些日子,中国科技大学为毕业生发戒指;如今,华东交通大学又要免费给交大毕业生每个人发一个碗,寓意是:出门在外,勿砸饭碗,以此祝福学生们前程似锦。

发毕业戒指也好,发毕业碗也罢,如果纯粹为了纪念,倒也罢了;真要较真起来,非要和实际挂钩,就难免成了笑话。难怪有网友调侃:“学校给每个毕业生发个碗,也可能寓意着‘出去讨饭,记得母校’哦”。可见,学生们并不傻,他们当然清楚,即便给每个人发个碗,也并不能保证他们毕业后人人都有“饭碗”可端的。说到底,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仅与他们大学四年的个人努力分不开,也与大学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知识学养、能力素质密不可分。而后者,往往决定了许多人的一生。

很多闻名于世的大师级人物在谈及其个人成就时,往往谈到大学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曾说过,西南联大奠定了他一切成就的基础,因为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西南联大的学风、教风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地影响”。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跟着张鸣上大学》一本书中也谈到,“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具有责任心。过客意识要不得。”大学作为学生修身长智、获取今后面向人生本钱的地方,本应让学生充满留恋、感念和感激。而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却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满意。曾有《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共有近万人参加的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其中有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有39.2%的人觉得“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当然,学生对大学生活不满意并不全是大学教育造成的,在社会风气的熏染下,大学难保象牙塔的纯净。教育导向功利化、学术生态不良、师生关系淡漠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坚守讲台、专注课堂教学的老师,本是教育的常态,如今已成了媒体上的新闻。试想,在一个被“论文、课题、经费”所包围所裹挟的校园里,又怎么指望教师下功夫教书育人,怎么指望学生们下功夫努力学习?四年后,又怎么指望这些学生怀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获得走向社会的“金饭碗”?记得曾有媒体到哈佛大学采访,面对他们图书馆彻夜不灭的灯光发出如是感慨:“相比他们,我们大学生四年的生活太安逸了!”

临近毕业,其实给学生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究竟该给学生发什么“碗”——给学生哪些自立的真本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保持自由活泼的个性、活跃的思维,培养受益终身的学习力、创造力。不然,即使给每个毕业生发个“金碗”“银碗”,在这个变化神速的年代也难免不成了“讨饭碗”。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2014最值得状元报考大学 北大清华人大居前三  ·线教平:毕业该发什么“碗”?  ·海南省教育厅:不能以无学籍为由拒收返回原籍  ·中南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说:“我们永远在一起  ·北大2014年拟在海南投放3个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指标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