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只为寻找一丁点平衡” 早在2009年就有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多达16.51万“啃老族”,而最近有调查显示,我国逾六成家庭存在“啃老”现象。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些“啃老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王静这样的大学生、研究生,不过,正因如此,他们眼界更高、虚荣心更强,放不下身架。所以,在他们看来,与普通劳动者相比较,“啃老”似乎还是更加有脸面的,因为它毕竟给人一种悬而未决、蓄势待发的错觉。 “研究生不一定都是眼高手低,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丁点平衡。”王静说,准备考研期间,她每天坚持6点起床、12点睡觉,除了看书、上课,什么也不做。她如此努力,只是希望通过考研能改变她三本院校的学历背景,找到一份好工作。 然而,连续两次就业失败,打掉了她所有积极性。当她看着研究生毕业的自己,和一群本科生、专科生,甚至中专生干同样工作的时候,一股不平衡油然而生:“总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在王静看来,只有进入大型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更好的是考上公务员,才能让她找到这份平衡。然而,去年,她先后参加了国家公务员、省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考试,但均名落孙山。今年,她又参加了新一轮国家公务员考试,虽然成绩还未发布,但她决定,如果没考上还会继续考。 盲目扩招下的就业困境 而王静的就业困境,也代表了某些专业毕业生面临的难题。以中文系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多达500余所,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高校基本都有文学院或中文系。近10年来,不少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了中文系。这就导致中文专业整体就业市场供大于需。“目前学校存在一大弊端,即专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学校招生时,并不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而是盲目扩招。哪个专业好招人,就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比例,由此导致供大于求。”河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景生说。“其实大学生就业并不困难,在我省部门乡镇企业,仍然存在‘有业无人就’的现象”。李景生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啃老”,与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密不可分,读书期间,大学生基本与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缺乏吃苦耐劳的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因此,毕业后选择工作时会束手无策,同时在沟通上也难以与同事和平相处。而企业方面,对毕业生越来越挑剔,能用本科生的用硕士生,能用硕士生的用博士生。另外,企业不愿意承担员工成长的代价,希望一上来就是成熟的员工。“同时,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没有和现实连接起来。”李景生解释说,现在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留校的,他们本身就没有工作实践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时,灌输的也都是理想化的规划,而不是教给学生怎样从基层做起。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研考有3项调整
·北工大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复试分数线公布
·武汉一高校设“情侣自习座”方便考研学生
·高效高质合理用时 迎接考研倒计时
·2012考研大幕7日拉开 各校招生规模基本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