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9 08:57
点击数:
分享到: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彼得·希格斯。(资料图片)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弗朗索瓦·恩格勒。(资料图片)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上帝粒子”理论模型。(资料图片)

诺奖物理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资料图片)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所做的预测。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宗禾)

  新闻链接 没有获奖的“获奖者”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提出希格斯机制的两名科学家。实际上希格斯机制只是缩写,全称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代表了三个人。其中之一罗伯特-布绕特因为已经去世,而遗憾地未被列为获奖者。

  布绕特在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作出过贡献,1964年,布绕特和恩格勒共同提出相关机制与理论。(1964年6月26日投稿,8月3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

  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同年也对理论进行了描述。(希格斯的首篇论文1964年7月27日投稿至《物理快报》,1964年9月15日发表)

  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借助大型强子对撞机LHC,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酷似标准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宗禾)

  新闻背景

  什么是“上帝粒子”?

  希格斯粒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也就是说,理论上认为它应当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但是它仍然有待实验观测证实。

  为何这一粒子如此重要?

  希格斯赋予整个宇宙中其它粒子以质量的方式可以用游泳者在水池中受到的水的阻力来做比喻。如果粒子没有质量,它们便可以在宇宙中以光速前进,因为质量的本质便是对物体改变其速度的制约性。

  是什么时候被提出来的?

  有关这一粒子的理论最早是在1964年由6位物理学家共同提出来的,其中就包括英国爱丁堡的彼得·希格斯教授。他们当时提出这一粒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质量的起源。

  如何对其进行搜寻?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它的工作原理是将两束质子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迎头相撞,在此过程中得到其它粒子。

  由于经费不足被关停之前,美国的Tevatron加速器也进行过对这一神秘粒子的搜寻工作。 (宗禾)

  今年争议比较大?

  两度延迟遭调侃

  2013年诺贝尔奖此前宣告物理学奖在原定时间的最后关头延迟揭晓,根据其在官方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第一次延迟为北京时间18时15分,第二次则表示不早于18时30分。其官网将倒计时页面改为“还在会商”(still in session)的公告。此举被不少网友认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争议很大”,更有社交媒体调侃其为“拖延症”。

  (宗禾)

  (广州日报 宗禾)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父亲脑出血母亲智障 21岁孝顺女苦苦支撑  ·毛毛虫和金龟子相聚  ·三大卫视节目齐打“明星亲子牌” 煽情桥段抢收  ·老师收班费奖励优等生 家长称不交就会被约谈  ·微博晒另类“坐骑” 乐翻天 小妹妹骑狗狗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