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就要开始了,又有一批“小不点儿”就要背着大大的书包上学堂了。刚刚进入小学校园的新生们,可能在心理上和生活习惯上遇到许多不适应。有的孩子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找各种借口回家,不愿上学,也有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不能独立自主地喝水、上厕所。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学校教师应该对孩子给予怎样的帮助,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晨报记者专访本市部分小学相关负责人,为学生和家长答疑解惑。 支招 1 学校应满足新生八大心理需求 学校教师要想解决好新生适应性问题,就要做好学生心理工作,打消学生的疑虑,让学生信任学校,信赖老师。万泉小学校长景小霞认为,在学生刚入学时,应该努力满足学生的八大心理需求,即依恋的需求、安全的需要、被照顾的需要、被关注的需要、被认同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景小霞校长表示,新生入学在交往方面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新生入学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此外,在满足学生求知需求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懂得求知是一件快乐的事,求知应激发学生快乐的心理,使之乐学。景小霞校长表示,孔子一生强调“乐学”,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张学校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有趣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们“乐学”。 支招 2 家长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 上小学了,有的孩子感到新奇,也有些学生感到不适应。康乐里小学副校长王宏认为,小学一年级新生主要会遇到两方面问题。一些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家长把他送到校门口以后,不愿意离开家长,即使进入学校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来。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家长也没有把握好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给适应小学新生活带来了障碍,甚至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王宏建议,家长在家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迎接小学生活。如教会孩子按时喝水、会上厕所,能独立系鞋带等,从而摆脱孩子对他人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并且适当按照上学的时间调整作息,按时起床、吃饭、睡觉,和小学生活接轨。 另外,王宏建议,家长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准备学习用具,如书包、铅笔、练习本等,给孩子灌输一种意识,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和幼儿园的生活是不同的,孩子要坐在教室里按时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家长甚至还可以带着孩子与社区里的小同伴交流,告诉孩子小学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支招 3 家校合作 需要相互间建立信任 永安里小学校长赵军认为,绝大多数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是不存在困难的,但是也有个别孩子会恐惧上学,甚至谎称“肚子疼”、“头疼”等理由,逃避上学。这时,家长应该从情感上有的放矢,让孩子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面对和适应小学的生活状态,没有选择不去上学的理由。 同时,赵军建议,家长一定要对学校有信心,不要怀疑。学校和家庭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孩子教育好,这就是家校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反过来说,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在校期间是否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这样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甚至产生抵触、厌学心理。因此,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在学校就如同在家一样,而且学校里有更多的小伙伴,可以陪孩子一同学习、娱乐,老师还会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孩子提高、进步。 支招 4 家长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 赵军校长特别强调说,家长应该尽量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最好能达到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这样一来,既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赵军介绍说,一年级的孩子通常都由家长接送,上下学的路上正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时机。家长可以让孩子讲一些学校里所发生的有趣事情,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这些快乐回忆还能增加孩子对学校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孩子尽快融入到小学校园生活当中。 晨报记者 王斌 (北京晨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女生作弊被抓后患精神分裂症 学校一审判赔20万
·收取品牌输出费410万 湖北通报14个教育违规问题
·调查显示近五成“95后”新生担心人际关系
·8岁男孩钻进客车货箱 欲“偷渡”外地找妈妈(图
·肯德基母女续:小珊生母现身道歉 女儿思思上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