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1日电 (记者胡靖国 王菲菲 刘怀丕)他们低着头全神贯注,手指在iPad屏幕上优雅地滑动着,偶尔抬头看一眼试图与他交流的人后便继续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他们是伴随着电子产品成长起来的“00后”,也被称为“触屏一代”。在真实世界中,他们从未体会过河里摸鱼、田野奔跑的快乐,童年只剩下了一个个冷冰冰的电子产品。这是电子产品惹的祸,还是另有深层社会原因? 被电子产品包围的“触屏一代” 12岁的小优是太原市小学五年级学生,iPad、iTouch、电脑、智能手机,他全数拥有。记者对小优所在的班级做问卷调查发现,45个同学中,97.8%的人拥有电脑,75.5%的人拥有手机,37.7%的人拥有iPad。 “正如电视机之于‘80后’,电脑之于‘90后’,‘00后’是伴随着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小优的班主任王丽娟老师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是他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 小优在一年级时就拥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从识生字、算算术到查资料,电脑成了他的重要学习工具。他还经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晒到网上,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12岁的他已经有6年的“Q龄”了,他还自己申请了微信、等。 除了学习,手机、平板电脑上的各种游戏对他更是充满了诱惑。小优告诉记者,他现在常玩的游戏已经从“穿越火线”变为最新的“我们的世界”了。只要一下课,他就和班里的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又发现的新游戏,相互较量谁的游戏玩得好,谁的级别比较高。“如果没有这些电子产品,就没办法和同学们交流讨论,会被孤立的。”小优说。 一些低龄幼儿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更令人惊叹。今年5岁的小赫从懂事起就知道什么是手机、平板电脑。他妈妈文惠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就对手机上的图片、音乐很敏感,吵闹起来,只要一给他手机就会安静下来。 “他的眼睛像是定在了屏幕上,除非把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拿开,否则他根本不会理你。”文惠说。 “我们还是小孩,但已经没有童年” 去河里摸鱼,在田野上奔跑,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妈妈的童年令12岁的嘉嘉羡慕不已。“我的童年不是上课就是待在家里玩电脑,这不是我想要的。”她说,自己理想中的童年是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大自然中嬉戏。 然而,现实却很无奈。“周六上午给同学打一圈电话,都是上补习班的,我是周六下午和周日一天有补习班。其实我们也想出去玩,但出去一个人也没有,怎么捉迷藏?也没地方让我们捉迷藏、摸鱼。这些场景,我们只能在电子游戏中体会了。并且我们学习压力这么大,不是在上课就是在补课,只能靠在家玩游戏来放松一下啊!”嘉嘉说,“我们还是小孩,但已经没有童年。” “触屏一代”的童年因只有电子产品而变得单调。长期虚拟世界的人机互动也使一些孩子不爱与人交流,不爱户外运动,俨然成了“小宅男”“小宅女”,“小眼镜”也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电子产品使他们无障碍地接触信息,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出现成人化倾向。小小年纪,他们阅读深奥的书、研究复杂的技术,不少儿童的想法已经不再像一个孩子。 “我喜欢读人物传和历史书,看过了曾国藩、秦始皇、朱元璋的人物传记,白话版的《史记》和《三国演义》。”太原市11岁的小学生涛涛说,他看书都是从电脑上自己下载,喜欢什么书就下什么书。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儿童和成人在接触信息上实现无差别,最终会导致“童年的消逝”。 对此,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蕾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所致,有利有弊。电子产品消除了儿童接触信息的壁垒,比以往单纯靠书本和老师能获得更多信息,并且接受信息也更便捷,有利于他们知识结构的提升,但也可能存在过度成人化的问题。 山西省社科院思维科学与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雪莲也认为,他们可能会接受一些不适合自己年龄的信息,又由于没有辨别力和自控力,理解并不透彻,而只是机械模仿,实际上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 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张雪莲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电子产品必然给这代孩子带来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畅通,视野更加开阔。如果正确运用,电子产品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辅助工具。然而,一些孩子因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变得早熟、孤僻、社会关系淡漠,与人交流存在障碍,甚至一些幼小的孩子会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应该进行反省。”张雪莲说,“触屏一代”的父母大多是“70后”或“80后”,他们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在为更美好的生活奔波劳碌的同时往往忽视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有些家长自己偷闲,用电子产品来‘打发’孩子。也有一部分家长过度担忧孩子,深怕他们出去玩耍受到伤害,于是便用电子产品把孩子‘拴’在家里。” 此外,城镇化建设和过重的课业负担蚕食着孩子们外出玩耍的空间和时间,电子产品便成为他们的玩伴。 对此,张雪莲认为,我们本身就处在一个电子时代,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远比人机互动更加重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父母切不可因偷懒而将孩子推向电子产品。学校也应多创造条件和场所,让孩子们能够一起游戏玩耍,这样才不会使他们过度沉迷电子产品。 张蕾建议在时间和内容上对儿童使用电子产品进行控制,可以考虑在电子产品中设置儿童模式,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上海剪伤幼儿教师被警方控制 园方教师称“新来
·上海剪伤幼儿教师被警方控制 同事:新来的不懂事
·《小布头奇遇记》领衔中国儿艺“儿童戏剧开放
·溯源儿童看病难:医疗资源匮乏 儿科医生缺口近
·中国儿影厂陷入艰难境地 仅剩“一个厂名一个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