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碰到同伴遇险 见义勇为?量力而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21 21:05
分享到:

  正方反方

  栏目主持:李莉

  专家观点

  灌输安全意识

  加强技能培训

  此刻,他们本该坐在琅琅书声的课堂里,却与自己的父母天人永隔。本月11日,广东博罗县罗阳一中的一名初中男生误踩江边砂石滑落水中,4名同学见状手牵手施救,由于他们无一人会游泳,不幸一齐落入江中,最终5人全部溺亡。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是什么让孩子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长期以来,不讲条件、不问前提的见义勇为教育,是否让孩子们在那一刻,感受到了道德力量的“胁迫”?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孩子们的生存技能本来就在下降,但愿今后不要再在“美德”的名义下,让我们发出类似的一声叹息。

  正方:第一时间介入,脱困概率最大

  一辩:碰到同伴遇险,不能只顾个人安危?

  反方:不懂科学施救,救人不成反害己

  兰林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在安全教育方面,学校需要重视安全意识的灌输,使学生意识到盲目救人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培养学生拥有对危险的评估能力。比如说,在面临身边人溺水的情况下,首先得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判断,不会游泳的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就是会游泳的,也应该量力而行,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游泳能力不够过硬,溺水的人的求生本能可能会将前来搭救的人也拖下水。

  在意识的培养方面,家长也应加强配合。尤其是在假期或孩子出行时,一定要对可能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提示。另外,还需加强学生面对类似险境的技能培训。比如游泳类似的技能,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开展游泳课程,家长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培养孩子多掌握一门技能,未来就多一样逃生自救和他救的本领。

  许晓(浙江某高校大学生):我在网上看到了广东那5名中学生的不幸经历,这段时间也有很多人提出“盲目救援”是造成此次意外的主要原因。不过我认为,换做任何人,在同伴遇险时,都应该立即救援,这样效果是最好的。

  这个“立即”我认为是事发的第一时间,这时候你是离同伴最近的人,无论遇水或者遇火,找根绳子或者去接一桶水就能解决问题,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果最大,这时候当然不能光想着自己的生命安全。

  王彬彬(化名,北京大学学生,前山鹰社队员):这次罗阳一中的5名学生遭遇不幸,最大的原因就是无视自然环境和自身素质,遇险后同伴不懂科学施救,结果救人不成反害己。这个教训,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要吸取。

  首先在自然河湖的沙砾岸边,一定要提防岸岩突然塌陷而落水。万一落水后自己不要慌张,施救者更是不能盲目下水,水草会缠住双脚。正确办法应该是用绳子、衣物或者竹竿等将落水者拉上岸。上述办法不行,水性好的人才能下水。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应该立即呼救,寻求帮助。

  众说纷纭

  王屋山东风:过去有赖宁因救火牺牲,然后被大肆宣传。后来不断有青少年漠视生命见义勇为,这毫无意义。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这也是对他人的负责,不要盲目去当“赖宁”式的少年英雄。

  心有戚戚然:社会需要正能量,但没必要拿孩子的生命作为代价,褒扬未成年人冒死救人的“见义勇为”,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生命。让孩子安全成长,让他们知道“手拉手救人更危险”,比什么都重要。

  凤凰湖:别再鼓励孩子冒死救人的“见义勇为”,倘若将见义勇为的希望寄托在未成年人的身上,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英雄”事迹来唤醒成年人见义勇为的冲动,这本身就不切实际。

  冒死见义勇为

  是不尊重生命

  二辩:表彰见义勇为,助长盲目救援之风?

  正方:“救援即受奖”在给道德观念施压

  反方:救人危难的美德永远值得宣扬

  林国栋(高校社会学讲师):为救同伴而身亡,这样的新闻并不少见,过去甚至还曾经出现过四个人为救一头猪而身亡的事件。让人悲叹生命的同时,我认为正是现在社会上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过度表彰,助长了“盲目救援”之风。

  从小时候起,学校老师、家里长辈就教育我们要见义勇为,救人于水火。而事实上“只要救援即受嘉奖”的现象更是在给人们的道德观念施压。朋友遇险,我在一旁却不出手相救,舆论背景下的道德压力让人无法不“见义勇为”。

  林丽佳(高校大学生):罗阳一中4名学生为救落水同伴而身亡的事件发生后,很多人都在反思该不该去救,有人甚至批评现在的社会过分推崇见义勇为。我认为,只要有人遇险,任何人都该伸出援手。救人危难的美德永远值得宣扬。

  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浓厚,无私帮助、拾金不昧等美德本来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我们更不应该放弃对于见义勇为、救人危难的崇尚和宣传。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正能量。

  三辩:培养求生技能,让生命教育进课标?

  教育部()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普及游泳教育

  正方:莫让“珍爱生命”的口号限于空谈

  反方:体育课中已有安全意识教育内容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明知自己不会游泳,这些孩子还是选择了下水救人。表面上看这是见义勇为,其实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我们的教育体系从来都缺少“量力而行”理念的普及,这也恰恰说明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课标的重要性。

  其实在国外,生命教育早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分类之精细,体系之完备,让人惊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只是培养谋生技能,更要培养“求生技能”。悲剧迭现的现实下,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徐兰芳(初中体育教师):很叹息那5个年轻的生命。如果他们会游泳,很可能悲剧就不会上演。为此,有人提出要设立生命教育的课程。其实我觉得这倒没有必要,因为现在的体育课基本都有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

  以我们学校为例,无论跑、跳、投任何一个项目,在上课之初,我们都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任何可能受伤的细节我们都会反复提及。去年我们开设了游泳课,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孩子们怎么开展自救和互相救助,包括人工呼吸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明白了保护自己的意义和方式,不就是接受了生命教育吗,又何必浪费教育资源呢?

  近期,四省五地连续发生5起未成年人溺水事故,造成19名中小学生溺亡。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普及游泳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要求:要教育学生遇到同伴溺水时避免手拉手盲目施救,要智慧救援,立即寻求成人帮助。有条件的地方或学校要普及游泳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要向所有学生家长通报最近发生的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告知家长务必承担起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安全监管职责,在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记者张航 实习生牛伟)

  (北京晚报 张航 牛伟)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湖北严禁高校以各种方式招揽生源  ·清华加盟全球在线教育平台 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三部门规定研究生学费标准的制定实行属地化管  ·教育国际化走慢了 以后要转舵就难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