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作业都很费时间,数学作业最简单,不过你要用计算机写,用word打十分复杂的数学符号,矩阵,希腊字母等,很费劲。但是用4个小时应该可以写完 (国内写作业我记得好像能写2个小时的算是比较多的了)微观和计量经济学的作业一般都是十几个小时。因为作业就相当于考试,但是这个比考试要求的时间松, 而且属于开卷,所以老师留的题都很难。最可恨的是计量经济学的老师,讲课非常快,我拿到课本时,他已经结束前7章了,我们每周休息的天天,我都在赶他的进 度,讲了一个月到期中考试了他已经讲了12章了,一本近1000页的书,他讲了快一半了,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好在这个课本讲的十分详细,因为我看我本科的书看了好几天,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看了这本书前4章以后就彻底明白了,讲得太细了,太系统了。 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周每门课上课看书时间要30个小时,写作业的时间要10小时,那么三门课一周学习就要用120小时。而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一共就168小时。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上课的一个台湾同学发现我们选了3门课很惊讶,说他学2门都快受不了了,我们居然选3门。开始我们还不理解,现在明白了,下学期一定学2门。 就这样我们在紧张学习了一个月以后,开始了长达近2个月的考试之旅。我们这学期,数学有3次期中考试,1次期末考试,一共4次考试,其他两门2次其中考试,一次期末考试,分别共3次。后来发现这三门考试都放在不同的星期去考,结果每周考一门,考完一轮要用3个星期。之后第二轮考试就又开始了。9月30 日第一次数学考试。10月2日第一次计量经济学考试,10月8日第一次微观经济学考试。之后休息了一个礼拜(没有考试,但是上课,有作业),10月23日第二次数学考试,10月28日第二次计量经济学考试(这个考试是拿回家考试持续近2个星期),11月12日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11月20日第三次数学考试。也就是从9月30日开始到感恩节放假前一天,我们就一周没有考试,剩下的每周都有考试。 我们国家考试数学、物理这种计算为主的考试过去都是以大题的形势出现,这种大型综合计算题最能体现数学能力,过去一般都是考3-4道数学或物理大题, 每道25-30分。但是因为数学物理这种学科确实太难了,所以用这种考试会使很多人不及格的,少做一道就几十分没了,少做两道就不及格了,过于太残酷了。 学数学和物理的很多都是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虽然很残酷,但是可以体现能力,老师喜欢这种考试,就像语文老师说得,其实语文什么都不用考,什么花样都不 用出,就考一篇作文就可以了。但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考生的面子问题,这种考试好像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被取消了,因为我们引入了西方的观念,第一是注重学生自尊心培养,总是考不及格会 有阴影的。第二是引入西方的标准化考试,也就是什么选择填空题,因为美国托福,GRE还有美国文职公务员()考试都是选择填空题。 这样我从小经历的考试没有纯大题的形式。我经历的有的比较牛的数学和物理老师说都考纯大题才好呢,考什么小碎题。但是到了美国以后,我们引进了西方的 观念发现在西方行不通,这里考试完全和我们没有改革开放之前的考试一样,数学、微观经济学都是4-5道大题,每道20-25分。没有一道选择或填空。 国内学经济学,就背背概念。这里经济学基本上是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物理学,因为现代主流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创始人保罗萨缪尔森以前是学物理的。我这学期 微观经济学上到最后没有怎么明白什么经济学理论,就是会做数学题了。老师上课就是在黑板上用数学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最多在最后根据公式说一下经济意义。 就这样我们在已经被国内淘汰了的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中要都保持80分以上,难度有多大了吧?(过于残酷的纯大题考试也叫做要么满分,要么不及格60 分以下的考试,不过这里美国老师还是照顾面子,分数都写在第二页,这样大家就不会看见各自的成绩了)还好,我的高等数学学得还不错,计算基本功还行。所有数学考试全部95分上下。第一次微观经济学出了3道题,到最后老师问谁做完了,好像就我们三个中国人,美国人大部分做了2道,还有做1道题的。不过老师比较可气的是让大家把没做完的拿回家继续做,下周交上去。我们就白做那么快了。最后我得了89分。 第二次微观经济学考试是拿回家考试,开始我们认为比较轻松,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出的题太难了,我做了3天。有一道证明题我把自己锁到厕所里想了6个钟头,最后用欧拉定理硬证出来了,其实老师的思想不是那种方法,而是模糊笼统的说明的方法,那个方法我也知道,不过我觉得很模糊,不如我这个明白。 到交考试卷子前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另外几个中国同学来找我,很焦急,说这道题怎么也证不出来,其中华盛顿州立的那个台湾人从普尔曼借了一辆车拉着他女友就过来了(她女友是福建省高考前几名,当年能上清华,最后报志愿出了问题而上的中国人民大学)他一般都先找她女友做,这次她女友也没做出来,于是大家 都很着急,跑到我这里来了,一看我做出来了,大伙就都放心了,最后我这科考了91分,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台湾的同学自从第一次考试以后就开始大肆赞扬我们学得好,到了第二次看见我的那种证明方法更是说我惊为天人。期末的时候,台湾的同学说他看老师的平均成绩了,美国学生和我们两个中国学生的分差很大,美国学生都平均50-60分。开始我们还挺沾沾自喜的,觉得得A不成问题。但是后来发现老师网页上的全班 考试、作业成绩,发现有两个学生,比我俩要强很多。两次考试全部90分以上,更甚有一个同学,两次考试1个100,一个96.那两个人在第一次数学测验中 评价是strong(强大),而我和另外那个中国学生只是good(好),当时我觉得如果按照百分比给ABCD的话,我估计可能不一定是A。好在最后我总 成绩得了A。 对于计量经济学,实在是没有办法,太难了。我几乎在开学初的90%时间都用在计量上(好在微观最一开始讲的很慢,给了我赶计量进度的时间。不过到后来 三科难度和任务量在10月底都上来了)在第一次考试前总算大体明白了这门课是怎么回事了,赶上了前12章的进度。不过他的考试太变态了,由于不能考怎么估 计模型的实际操作题,所以只能考对概念的理解题。这个我是刚明白怎么操作,对本质和机理还是不太明白时,他考的全是这种题。而且题量很大10几道题。最后 只考了54分。 本来开学初我们还信誓旦旦的要拿全A,结果这门第一次考试就考了54分,而全班平均70。第二次拿回家考试,我还说这个还好可以拿回家做,结果我和那 个中国同学费了整整一个星期在建立模型,前面1个礼拜试验了近百种可能性的模型,结果就是相关系数不到20%,根本不能用。直到最后两天晚上我才灵机一动 说删点,突然发现事情有很大转机,不过删点是在理论上不允许的,我那个中国同学马上说用哑元变量(dummy variable)试一下,结果成功,这样才基本找到可用的模型,花了两天时间完善模型和写报告,最后写到凌晨5点。 以为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结果得了66分,说是没有改造模型的异方差性,明明我问老师如果同时有异方差和误差项自相关怎么同时改造,他说先改造误差自相 关后再检测异方差性,结果我改造完检测后没有异方差性了,然后就按照老师说的没有改造,就交了,结果是需要检测异方差性。我的心都凉了。因为这门课90分 以上才是A,80-90是B,80以下是C,所有学科平均不能低于B,我这科很可能就C了。 不过我还幻想着估计老师最后会降低标准,感觉这门课不可能有学生最后总成绩在90分以上的。肯定会降低标准的。不过我还是没放松,最后总复习的时候把 时间全放在这科上面了,另两科就没复习。最后才有所收获,得了85。那天见到那门课的老师,那老师说我的期末成绩令人印象深刻,再加上我做了加分作业和做 了最后的加分题,最后给我B,我想我又做加分作业,又做加分题,最后又考的这么高,以为要给我A呢,结果还是B,估计他的90分为A的标准没有降低。 所以我庆幸最后把所有时间放在这科上了,否则如果考80以下,可能就真的C了,因为老师没有降低标准(本来想老师会降低标准70分可以得B,结果想错 了)。我学这门课真的吐血了,最后得的B没什么想法,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成功的。我上届的一个中国女的,去年第一学期也是我学的这三门魔鬼课程, 居然全A,我很无语。 而且我们中国学生认为这门课最难,最讨厌那个老师,学得最不好,他们美国学生居然这门课学得很好,很爱戴这个老师,那个华盛顿州立的女生想转到我们学校就是因为那个老师教的好,我很无语。 说道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刻苦程度,我不得不再说一下我们的认识误区。在来美国之前我一直被美国的青春喜剧给误导,电影上演得都是他们怎么怎么不学习,怎 么怎么调皮捣蛋,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习和模仿,估计是最先传到港台,然后港台的电影开始影响大陆的。导致大陆的学生也开始变的很痞子。 我不知道美国导演是不是故意的,虽然我问了美国人,他们说他们拍那样的电影只是表达了学生想拥有那样的生活,而不是他们真时生活的写照。但是我还是要对美国导演提出抗议,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完善,学习还要靠自觉的情况下,你们这是毁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苗子啊。 美国的大学校园生其实是这样的(是大学校园,听美国学生说他们高中很简单):每个校园里走的学生都背个书包匆匆去上课,没有一个在嬉皮打闹的,即便是 等公共汽车或者做公共汽车上,也在看书。在咖啡店里或者休息的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美国学生要么在看书写作业,要么用电脑写作业。非常安静,没有人大声喧 哗。我本来还带着掌上游戏机,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拿出来玩,有外放声音,突然发现大家都在看书学习,我很不好意思的又放回去了。突然觉得我在国内本来是很 自觉学习的好学生,在这里怎么感觉自己跟痞子小混混一样,成了不良少年。 有一次晚上去系里打印讲义,走在在夜色下的校园里,突然想到了我们国内平时大学校园里晚上是什么样子,再对比一下这里,我发现校园里路上没有人,有的 人也都是背着书包匆匆的行走去赶时间学习。而我印象中至少是我们省的高校校园,夜幕下都是一对对的情侣在共享好时光。有一次去这个城市的主街看看,看看酒 吧里的人在干什么,突然发现人们都在那里拿着电脑学习。当时想了想国内酒吧里无数失足男女青年在里面群魔乱舞,不禁感慨万千。 美国真实校园生活就是整个一个中国理想中的好学生的聚集地,美国学生学习这样的场景只有在中国的电影里才能看见,而我国的真实学生却在积极模仿美国电 影里的东西。图书馆里学生们都在很安静的上自习,图书馆的机房,学生们都在用来写作业,没有一个干闲事的。我还真的注意观察过。 我想想我们大学里图书馆的机房和其他机房实验室在干什么:男的在打游戏,女的在上网聊天。有的写得某系重点实验室,进去后居然人们在联机打红色警戒。当时他们喜欢打这个游戏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走,去那个系实验室联游戏,然后所有人就跟打狼一样浩浩荡荡都去了。 我上大一的时候觉得学校图书馆和计算机中心的机子比家里的好,而且便宜,就去带着游戏到那里去打游戏。第一学期期末还和全宿舍的人去图书馆包夜通宵打 游戏,我们那还要钱,这里用的计算机都不要钱,但是全都是用来学习。我想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管理不严。我想如果你在美国的学校机子上打游戏,基 本就可以准备回家走人了。第二,即便是让你打游戏,就按照我上面说的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你有时间打游戏吗? 我们系的那个中国同学说,美国学生拿笔记本是用来学习的,因为笔记本对他们太便宜了,400-600美元就是一个,我们三本二手教课书还300多美元 呢。笔记本对中国学生是用来装逼的,他们本科的时候,有同学带女友去图书馆“学习”带着笔记本去,他们学校图书馆能自己上网,不过是有线上网(我们这里是 无线网在学校各个角落),就那样还是把网线接上和女友在图书馆看网上电影,好像显得很有档次。 这个使我想起了中国有些人喜欢在星巴克咖啡屋里装,因为星巴克在中国属于消费比较贵的,我记得一个杯咖啡几十元人民币,我吃过一个冰激凌好像40元人 民币,因为中国大部分人消费不起,就这样被一些人很崇拜,天天到里面装“小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来的这种恶心的名词和这种恶心的人),我心想,星巴 克的全球总部就在我们旁边的西雅图,我们这里到处是星巴克咖啡屋,这里是个人都可以喝,要知道我们这里是美国的农村,你想想大部分农民或者农民的孩子在里 面喝星巴克,这些国内人是不是就觉得土不喝了? 这里的咖啡是给普通人喝的,我们计量经济学的教授每堂课都拿着一杯西雅图best咖啡(星巴克的竞争对手后来被星巴克收购)上课喝。星巴克在美国估计就和中国的大碗茶差不多,都是地摊货。 接着说美国学生的学习,他们在卖星巴克的地方看书 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写作业是真写,不是装的。他们学习刻苦还体现在两次计量闭卷考试前,老师都发了去年考试的卷子,因为这不是作业,所以我和那个 中国学生都没写。这很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因为在国内好学生都是老师越不要求做的,都越做。结果来了美国以后,由于老师逼的太紧,有极度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 绪。结果只要不计分的坚决不写,也不看。 但是我发现这两次每次美国学生都把所有题目都做在纸上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他们才是好学生,我们都是混混。还有就是他们学习都很积极,我们上的研究生 课程,只有3-4个是研究生,剩下的十几个都是本科生,他们为了将来更好的学习,在本科阶段就自己主动选研究生的课程,而且有的是我们选的魔鬼3门,他们 也都选,他们还有自己的本科课程,我们光这三门就快受不了了,他们要学至少4-5门课。总之美国学生各个很刻苦,永远看不见他们玩。再说说我们学的东西的难度: 我们国内大学本科的的微积分,第一学期学的是一元变量的,感觉还行,主要是练习求导数和积分的基本运算训练。第二学期学二元变量微积分,感觉就比较难了。 来了这里发现经济学是研究多因素的问题,n元变量是家常便饭,所以所有的微积分都是n元变量。这个就比较难,以前二元的还可以画出图像帮助理解(比如求极 值可以看曲线的凸凹),n元的完全是考抽象的推理来运算了。 这里有一点在数学上和国内教学不同,就是他们先教线性代数,也就是矩阵的运算。然后再学微积分。而国内是先学微积分,后教线性代数。其实看一看微积分 和线性代数的先教与后教的顺序,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数学的教学水平。因为我们先学的微积分,所以微积分最多也就局限于2元的微积分学。多元的没有矩阵基 础,根本无法进行。而美国的先教线性代数,把矩阵学会了,微积分就可以直接学多元的了。(我发现美国人酷爱线性代数到了痴迷的程度,所有问题能用矩阵解的 都用矩阵解。连很简单的方程组都用矩阵解)。 我说说比国内多的部分:国内的一元二元微积分也讲了求无限制条件的极值和有限制条件的极值,只不过都是一节带过,而且很不通用。美国讲的是一元n次函 数求极值的通用判定,多元函数无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加n个限制条件求极值(海赛加边矩阵判断二阶条件),多元函数求极值加n 个不等式限制条件(库恩-塔克programing判断法)等等。其实最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他们对全导数和全微分的理解和运用。 在国内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导数和微分的区别,只知道微分就是导数加上dx的符号,来了这里发现,微观经济学的所有题目和定理都是在对全导数和全微分的 深刻理解上推出的。我以前学得只能拿到一个有具体函数形式的函数进行求每个变量的导数和比较静态分析。但是经济模型中都是n个联立方程组,而且好多都是直 接写一个F(x1,x2,…),其中x1,x2,…又是别的变量的函数:x1=g(y11,y12,…),x2=(y21,y22…)等等。 但是你要对这种抽象的符号函数的每个变量都求出导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就要用隐函数列方程组(我本科对隐函数只是一个概念性的认识,没想到还能这么 用),你首先要对全微分或全导数有非常清晰和深刻的理解,然后才能写完整全微分,之后用隐函数列方程组,不过这时你就会发现,你的草稿纸简直不够用,都是 n x n元的,会拖很多,很长。最后列出后,用矩阵解出就可以了。还有微观中的证明题,比如对谢泼德拉马定理(shepherd’s lamma)和罗儿定理(Roy’s Identity)的证明,你要是不能很好理解全导数,你就跟不做不出来。 这些数学还是不是最难的,主要是经济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在用。我相信国内研究生数学应该也学这些,不过可能不会理解这么深,因为没有人逼你去疯狂做题和不断 考试。这两科我学的还好,基本可以考到90分以上,但是计量经济学(基本上是统计学)实在是太难了:我们本科学的最难的就是一元的线性回归,到了美国以 后,老师用了一节课把这个讲完。之后马上用矩阵扩展到n元变量,一元的回归用最小二乘法做就已经很繁琐了,所有数据(n个数据)平均数和方差的平方和等等 运算。到n元的,你会发现纯用普通代数根本写不出来,最小二乘法干脆就是用矩阵形式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根本不能用人工计算。 在国内没有人讲这个,即便讲了很少也有人出题,让大家练习这个,因为这个人工不能运算。只能用计算机编程序计算。其实统计软件(SAS, Gauss甚至office的excel,我在国内工作时经常用excel,以为自己excel学得不错,到了美国来发现,他们居然还可以用excel来 编写简单程序,我完全不懂,我发现自己很渺小)中有很多都是有现成的函数进行标准最小二乘法的运算和自动打印出方差分析表,可是老师为了让我们对这些运算 和运算步骤加深理解,每次都是让我们自己把最小二乘法的程序打出来(这样,虽然不用计算具体值,但是等于你把题做了一遍)。 我们讨论标准最小二乘法时,主要讨论满足标准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是高斯马尔科夫定律,当一个月学完n元的标准最小二乘法后,就开始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 象:在违反高斯马尔科夫定律的情况下会出现的异方差性,误差自相关性,多方程误差同时相关性,线性方程组估计的有偏性。所以这门课主要研究辨别所有违反这 个定律时的检测方法,和改造模型使之适应最小二乘法的方法,也就是通用最小二乘法。 每一章节我们都有综合题去当作业去写(交作业包括:数据文件,gauss或SAS的程序文件,和说明报告)。我们这个老师还算好,在每周五给我们加课 学习gauss编程,据台湾的同学说,他以前上的一门统计课,老师根本不教那软件怎么使,因为学那个软件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不负责,如果你不写,那你的作 业就没分,你看着办。所以他只能去自学。我们如果周五老师有时间,会给我们补课, 补课这个词在中国只有中学才有,而且一直被大家所诟病,认为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各地方教育局都在查学校私自给学生补课。美国这里居然是学生要求老师加 课。尤其是在考试复习前,美国学生都要求老师加课。我这个人自学贯了,很讨厌老师加课占用自己的时间,不过美国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赞扬的。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Cook the books 做假账
·A splash of colour 一道绚丽色彩
·毕业季兴起另类毕业照:女扮男 男扮兽
·Like a ton of bricks 非常沉重
·To have a bee in your bonnet 胡思乱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