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探访“守墓人”:家族世袭守墓演变为专业守墓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4-05 10:14
分享到:

探访“守墓人”:家族世袭守墓演变为专业守墓

图为:陵园工作人员清扫墓地。 邵思翊 摄

探访“守墓人”:家族世袭守墓演变为专业守墓

图为:清明期间,市民扫墓。 邵思翊 摄

探访“守墓人”:家族世袭守墓演变为专业守墓

  图为:陵园工作人员清洁墓地。 邵思翊 摄

  以墓园为家,建墓修墓、清洁墓地卫生、清理杂草,时时刻刻守护墓园,让死者和生者皆安心。这就是守墓人的一生。

  77岁的周祖根老人,家住浙江金华荷花塘角村,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为守墓人。

  周家守护的墓地位于荷花塘角村附近,离家不过200米路。从儿时有记忆起,周祖根就陪着父亲天天“围着”墓地转。“墓地离家近,不用每晚守着墓旁睡。”

  小时候,周祖根时常与伙伴在墓地附近嬉戏,不过随着人慢慢长大,与墓地之间渐渐“疏远”了。“生活水平慢慢好了,也不用守墓了。”周祖根说,作为守墓人,过去周家得到的“工资”是:墓地所在山上的柴火的使用权,及墓地土地上的种菜资格。

  周祖根有7个子女,如今都已成家立业。慢慢地,他们对自己身为守墓人后代的身份逐渐淡忘了。

  然而,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成为新的守墓人,以专业技术守护陵园的逝者。

  在小说、故事里,守墓人是一份神秘的职业。正如杭州南山陵园保安队长张志明所言:“在外界的印象里,守墓人一定是满头白发,提一个破旧的灯笼在墓地穿梭,还是不是有一阵阴风吹来……”

  张志明是一名专业的守墓人。2009年退伍后,他从老家山东临沂来到杭州,阴差阳错下被安排到南山陵园工作。此后,他开始了守墓人的生涯。

  今年30岁的张志明有着军人独特的严肃感,说话时又不乏幽默,时不时说出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话语。

  在南山陵园,与张志明一样保安人员共18名,他们分成两拨24小时轮流看护陵园,平时吃住就在陵园旁边的宿舍,几乎寸步不离陵园。

  陵园共200多亩地,各处设有监控探头,张志明与同事们分别负责一个区域,每个整点都会前往巡逻一遍,其余时间,会在监控前实时关注。与传统意义上的守墓人不同,张志明他们一直利用专业技术守护着陵园,可谓是“科技感”十足。

  “害怕真的没有,陵园植物多、空气好,每天像逛公园一样。”张志明说,恐惧是由陌生引起的,在陵园时间久了,自然不再害怕。

  他认为,陵园安保工作最大的困难并非黑暗中的恐惧,而是孤独。“能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很多年轻人最大的挑战。”

  作为“守墓人”,66岁的付绍英虽与张志明分工不同,却是南山陵园资历最老的前辈。

  从1982年开始,付绍英进入南山陵园工作,今年已是第32个年头。他头发有些花白,性格开朗,与人交谈时脸上笑容不断,打破了小说中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守墓人形象。

  他原是杭州萧山一水泥匠,后到南山陵园负责建墓。“陵园里起码超过一半的坟墓都是我做的。”付绍英对此颇为自豪。

  不过随着体力逐渐衰弱,付绍英开始转而负责陵园的绿化工作。他每天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负责种植植物、移栽树木等,每天都十分忙碌。

  “外界总觉得在陵园工作会受到歧视,我个人没有感觉,家里人和朋友都很认可我的工作。”今年6月,付绍英就要结束30多年的守墓人生活了,谈及此事,他的脸上显现出许多不舍的情绪。

  在付绍英看来,陵园里存放着逝者的骨灰,与死亡很近,却让人内心平静。(记者 徐乐静 实习生 邵思翊)

  (中国新闻网 徐乐静 邵思翊)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印度69岁富豪1.5万英镑征婚:苗条、无子、吃肉  ·网友发起从香港随手带奶粉行动 海关:不属违法  ·四川资阳腹泻学生升至248人 当地正展开摸排  ·考研人宁自费上名校 不愿公费读二类院校  ·王菲14岁央视唱红歌 盘点众女神年轻时惊艳的脸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