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贫困生认定应重“道德关”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4-02 16:59
分享到:

  新华网长春4月2日专电(记者段续)“话费不超过30元,手机的总值市场价不高于500元,第三个就是电脑不超三千元的价格。”这三条“硬杠杠”是中国地质大学(招生办)江城学院机电学部新建立的贫困生筛查指标,若是超标便不能享受贫困生的一系列特殊待遇。

  标准一出,争论接踵而来。贫困生到底能不能用些略昂贵的电子用品?这样的硬性规定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是涉嫌歧视还是无奈施行?条条框框总会惹来不同的看法,若真是校方无奈出此“下策”,面对非议也只能是“忍痛”接受。

  说一千道一万为的还是对贫困生的资助能落到实处,补助频繁被“冒领”,让许多高校的主管部门伤透了脑筋。笔者在上学时,街道的一纸贫困证明拿到学校就可领到每月两百多元的补助,许多同学家境颇丰,这二百元领的却也是心安理得。

  从效率来讲,申领贫困补助的“硬件关”再细再创新,都比不上大学生“道德观”的提升来得给力。“他律”虽是必须,“自觉”才是根本。几百元、几千元的补助对一个家庭条件尚可的学生来说并非很大负担,可是对一位家境贫寒的学子,可能就意味着他们的父母少些辛苦、少些担忧。

  高校也在探索他律的佳法。从民主测评到硬性条件再到跟踪随访,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谓不大。各种限制的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花费、电脑的限制,似乎都在告诉着别人使用者是一位需要补助的贫困生。虽然出身不可选择,可这样“被迫”的“宣示”对处在成长期的学生来说,似乎很不妥。

  如果人人都能自觉,这些就“都不是事”。追求完美需要过程,建立一个全面的诚信档案是个好办法。在国外,逃票都会被计入信用记录,冒领补助更是属于欺骗,用档案来约束,并且和以后的银行、社保档案对接,严格执行起来,看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段续)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女毕业生带男友应聘 感情稳定被面试官看好  ·学校奇葩路3平米11井盖 学生:打地鼠or地道战?  ·曝主持人杜海涛殴打大学生 因不满墨镜被摘  ·两女生非洲当志愿者 20多天经历制成微电影  ·南京高校组织男生参观女生宿舍 看后需帮刷马桶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