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霞 日前,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樟树中学出台公告,向全校学生发出“拒绝早恋,净化校园”的号召,公告中显示,“严禁异性同学在校园内做出过于亲密的举动(如牵手、拥抱等)”。 治疗校园伤痛的“首选” 樟树中学的校规并不鲜见 这些校规总是频频刺激公众的眼球:浙江杭州长河高级中学规定,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重庆某艺术学校规定,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广东某大学禁止学生在校园牵手接吻……校规在无形之中成为“笑规”,遭到热议。 这些校规大都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有着无懈可击的理由,却又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懒政的味道。怕学生长胖,影响专业统考成绩,就一“罚”了之;为了遏制大学生情侣的亲密行为,就对在校牵手接吻“亮红灯”;为了防止高中生早恋,就从“源头”入手,禁止男女生独处。校规成了万能的“创可贴”,成了治疗校园伤痛的“首选”。 校规应倾听学生“声音” 校规的主旨,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有序的教育环境,提升规则意识和法制意识。但是,我们的校规从来就处在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和权威位置:高高在上、说一不二。校规像是“紧箍咒”,学生不听话,老师就会使劲念“咒语”。 就像“女生不许留长头发”的规定,长发就是女孩子的美的象征,爱美就是女孩子的天性和合法权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是要求“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这样的校规显然就有点强词夺理。 其实,美国的校规也很雷人,有的苛刻到了细节,如“电子播放器、收音机、镭射笔等电子设备严禁携带进入校园”等,甚至在口香糖方面都有严格规范。 美国校规得到家长、孩子的认可,其经验就在“互动”二字。美国学校的校规大多数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制定起来的,注重科学性、人文化,且在执行中,强化学生申诉和诉求,学生和家长的逆反心理就能减少很多。比如,“家长对子女被禁止课堂听课受处罚一事,可以与校长进行直接的沟通”。校方如果开除学生,必须要举行开除听证会。这种申诉通道和尊重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教育的本意,在于师生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这一切,意味着校规的制订,要倾听学生“沉默的声音”,要正视学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如今,多元和个性观念已成为发展常态,如果各项校规还停留在固步自封的境地:既不考虑是否和国家法律发生冲突,也不征询相关专家意见;既不举行必要的听证,也不和社会、学生及时互动,发布了就要严格执行,就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和侵害,激发逆反心理、打压青春个性,忽视权益需要,蹂躏独立意识,造成精神伤害、极端恶性事件。 不能让校规成“笑规” 不能再让校规成为“笑规”:第一,校规必须强化人格尊重、人文意识,各项规定要将人本主义、人文精神放在首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需要。家长作风和强蛮做法、物本需要要让位于人本需要。 其次,要有充分的法律敬畏感,校规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活动,而不能头脑发热,随心所欲,“拍脑袋决定”。第三,教育管理者要淡化管理角色,强化服务角色,因为任何教育管理都是为了教育产品和主体服务,让他们满意,而不能是浓厚的官本位和行政化冲动和优越感,管理的本质更在“理”,即是梳理、理性,做到了这种平等、谦恭,很多管理行为就能规范、理性很多。最后一点,就是要强化公共规则意识,学校是为了培养未来公民,教育事务特别是涉及到校规,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积极的互动,让校规也成为家长、学生的心声,发挥真正的规范和督促功效。(北京日报)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诺贝尔奖得主受聘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学习大叔好榜样!“温情萌叔”怎样养成?
·九旬老人写日记近50年 本子用了40多册
·作家当教授 文学回校园 正统文学重新占领象牙塔
·作家当教授 文学回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