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教育不应承担“改变命运”之重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3-03-21 14:52
分享到:

  上大学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成过去时,其他出路的凸现,必然冲淡上大学的附加利益。人们改变命运的路子更加宽广了。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月20日 《燕赵都市报》)

  教育有许多种,但在当下的中国,“能够改变命运”语境下的教育,就指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

  放眼全国,接受调查的公众有24.3%不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乍一看来,我们似乎要徒添几分悲凉和无奈。

  有这么多的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根本原因是原本附加在教育上的利益和福利被剥离了。在上世纪末,考上大学的还是“天之骄子”,与大学生身份同时获得的,还有干部身份,非农户口,城市居民的身份,以及毕业后不错的工作,这些都是难得的稀缺资源。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就业市场化,过去的那些“身份福利”早已在市场大潮中淡化、褪下,大学生已“泯然众人矣”。高昂的学费,数年的时间,不确定的未来,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谓越来越高。每个理性经济人从“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上大学无用”、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结论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不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的结论,我们或能超越定势的悲情解读,得出不一样的见解。这个结论里,其实有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把教育当做谋求功名利禄的工具,这并没有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把教育当成了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因而被过分地功利化、短期化,遮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对人的身心素质长期全面的提高。

  实际上,教育的真正功效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即使没有功成名就,长期看来,对一个人的安身立命、生存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上大学不再是人们唯一出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已成过去时,其他出路的凸现,必然冲淡上大学的附加利益。既如此 ,在特定的语境里,“教育不能改变命运”何尝不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改变命运的路子更加宽广了。

  当然,“教育不能改变命运”的话语背后,公众的焦虑和期待仍然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国家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大力消除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让繁华都市和偏远山区的人们,都能照射到现代教育的阳光。

(楚天金报)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