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陪伴孩子做作业。采访者供图 上门为孤寡独居老人进行血压测量。采访者供图 志愿者教听障孩子说花名。采访者供图 昨天是“向雷锋学习”50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第13个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上世纪90年代末,南京最早一批志愿者团队建立,十多年来,他们渐渐成为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些志愿者奔波在公益第一线,我们才知道,雷锋一直在我们身边。 A 宝塔桥街道志愿服务队: 为民工子女搭建“课后乐园” 组织简介: 宝塔桥街道“太阳花”志愿服务队于2009年底成立,志愿者以大学在校生为主,除了为居民提供治安巡逻、家电维修、劳动维权等日常志愿服务外,2012年1月开始,志愿者们还为民工子女搭建课后活动中心。 浩浩的父母是从外地来宁工作的民工,由于工作繁忙,每天晚上6点多才能到家。每周三、周五,浩浩只有一、两节课。下午两、三点放学后,他觉得一个人在家无聊,又没其它去处。于是,浩浩就跟着小伙伴们在大街上闲逛,或是去网吧、游戏机室。爸爸、妈妈知道后,觉得儿子这样既影响学习,也浪费时间,但两人都抽不出时间到学校接儿子。 这样的担忧不只是浩浩家有。在宝塔桥街道象山社区,很多外地打工的民工居住在此,他们子女课后的去处始终是一个难题。2012年1月,街道的“太阳花”志愿服务队根据象山社区这一特点,打造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民工家庭的困难一举解决。 每个周三、周五下午,值班的志愿者们会到象山小学。他们每个人负责接五、六个民工子女,并把他们送回服务基地。在那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完成作业,等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下班接他们回家。“有些父母下班很晚,我们志愿者们就一直陪着孩子,经常等到晚上六、七点钟。”象山社区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张贝莲告诉记者,除了周三、周五,周日家长也会把孩子送到服务基地,他们认为,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锻炼。 服务基地位于社区办公楼的二楼,孩子的活动面积超过了150平方,这里有小舞台、读书室、电子阅读桌。从此,浩浩与其他来自民工家庭的小伙伴,有了更加精彩、丰富的课后生活。 除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太阳花”志愿服务队还进行了“金川河卫士”的环保项目。“春节后,金川河沿岸的烟头、塑料袋、纸屑等垃圾增多,所以我们在春节后的第一周就组织这样的环保活动。”今年2月,他们组织300余名志愿者,身穿志愿者马甲,戴着白手套,拿着铁钳和垃圾袋,从幕府西路上南京长江大桥引桥下出发,往金川河沿岸清理垃圾。志愿者中,年纪最长的80多岁,年纪最轻的才5周岁。 B 瑞金新村社区志愿者站: 我们是老人的第二根“拐杖” 组织简介: “惠风园”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于2009年,瑞金新村社区根据居民需要组织志愿者,统一培训,现已有注册志愿者1500余人,提供文艺表演、医疗保健、陪聊、助困、治安等服务。 “我是瑞金新村最幸福的人!”84岁的葛秀兰说。2010年10月,她独自去菜场买菜,避让一辆急速驶来的机动车时,却不慎摔倒,大腿骨折。得知伤情,社区志愿者们立即安排老人住院,并轮流上门照料。不到1年,葛老顺利康复。 帮助葛老康复的志愿者都是瑞金新村社区“惠风园”志愿者服务站的成员,他们中有老有少:有社区居民,有学生,还有机关企业的职员。在这片老龄人口较多的老小区,志愿者们挥洒汗水,为居民奉上了体贴入微的服务。 “得知葛奶奶的伤情,我们立刻赶到现场,与医护人员一起帮她入住医院。”瑞金新村社区主任徐红说,当时是医护人员先赶到的,要把葛老扶上救护车,但她还不太配合,之后社区的志愿者赶来后,葛老才安心坐上车。原来,在志愿者的常年陪伴下,她已经对志愿者们产生了“依赖”。徐红告诉记者,因早年离异,葛老常年独居,年龄大了,一些家务做不了。“惠风园”的志愿者经常上门照料老人:灯泡坏了,老人够不着,志愿者上门来换;买的东西搬不动,志愿者去搬;老人爱听的收音机坏了,志愿者去买。“只要一有事,就给我们打电话,几乎每个月志愿者都要上门几次。” 经过医院的治疗,葛老出院回家调养。服务站的家政中心马上为她安排了合适的住家保姆,照顾起居生活,志愿服务队里的医生、社工,每周三定期上门跟踪老人的康复状况。他们还专门为葛老制定了一套合理的康复计划,帮助她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好的效果恢复自理能力。不到一年,葛老摆脱了骨折的困扰。 如果说,老人方便出行需要一根拐杖,那么“惠风园”志愿者站就是社区老人生活中的第二根“拐杖”。瑞金新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南京市最早的居民小区之一。目前,常住有3500多户居民1.2万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占社区人口的25%。2009年,社区成立了“惠风园”志愿者服务站。 与大部分老小区一样,安保一直是让社区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此前,瑞金新村小区居民自行车被盗现象比较严重。不过自从成立 “惠风园”服务站,一部分志愿者组成了“义务巡逻队”,偷盗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C 人中人特殊儿童康复基地: 带听障儿走出“无言的世界” 组织简介: 南京江宁人中人特殊儿童康复基地正式注册于2009年10月,主要解决0-12岁,尤其是0-3岁幼儿中,有听力障碍的儿童。目前在册志愿者150人,他们既有康复专家提供专业支持,也有高校学生维持日常运行。通过基地康复训练恢复听力,每年20名儿童恢复正常听力与语言能力。 自打生下来,小宝就听不见声音。2011年爸爸、妈妈把他送到人中人基地时,听力专家诊断他的听损达到了120分贝。“也就是说,只有飞机从身边飞过,他才能勉强感知到声音。”无声的世界里,语言是无用的。到了3岁,小宝还不会说话。而今天,小宝已经能响亮地叫“爸爸”、“妈妈”,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交流。为了这一声“妈妈”,康复基地的志愿者们在小宝身上倾注了一整年的心血。坐落在江宁区的人中人特殊儿童康复基地,是南京最早的听障儿童康复组织,目前有近50名听障儿童在此接受训练。作为公益组织的成员,志愿者们不拿一分报酬,他们为的是尽快把孩子们带出无言的世界。 “小宝的情况与其他孩子不同,一般的听障儿童在接受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后,通过训练,3个月左右就可以说出简单的词组,”基地主任高峰说,“但我们发现,小宝这个孩子还有多动症倾向,老师教学训练在他身上难以见效,所以等了一年,才会叫妈妈。”高峰告诉记者,听障儿童大部分是先天性耳聋,通过电子耳蜗植入手术,他们恢复了听觉。但此时,他们语言功能才刚刚启动。基地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说话。“以小宝为例,刚到中心时,他已经3岁,但他的听觉与语言‘年龄’只有0岁。” 康复基地建在一所学校内。与正常孩子的课堂里,老师上课“一呼百应”不同,听障儿童的课堂里却是“百呼一应”。一个词老师要重复数十遍,下面才会有寥寥几名孩子发出微弱的回应声,大多数孩子则是空张着嘴,发不出声。“只有通过不断重复,刺激孩子刚刚恢复的听觉神经,才能帮助他们学会说话。” 高峰介绍说,0至3岁是听障儿童恢复语言能力的“黄金时间”。但现状却是:因管理和保育的困难,现在康复中心一般不接受3岁以下的听障儿童,6至12岁的听障儿童得不到普通学校老师适合听障儿童特点的专业辅导,也得不到特殊学校老师的辅导,家长也不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因此,基地就像一所听障儿童的幼儿园,有日托、周托还有月托。” 基地的志愿者队伍兼具专业知识与奉献精神,他们中既有康复专家、高校心理学教授,也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平日里,专家们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则担任教师和保育员。“因为不会说话,听障儿童性格往往自闭、暴躁,他们的心理康复同样重要。”高峰说。 其他志愿者团队 南京“雷锋车队” 13年爱心行程6万多公里 自2000年南京出租汽车行业第一支爱心车队“雷锋车队”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32支文明服务特色车队,这一团队已经成为流动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为乘客提供文明优质服务的行业品牌。 2007年3月,那场感动古都南京的出租车爱心送考大接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正当28名来宁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在南京招生的沈阳考生因迟到而焦急万分时,全市百辆的士放弃手头的生意,赶往禄口机场免费接送这些考生。 对南京出租汽车行业文明服务特色车队的队员来说,乐善好施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多年来,每逢重阳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他们都会到南京的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接送老人和残疾儿童,带着他们一览奥体中心、绿博园、二桥、三桥等城市建设的风采;连续坚持13年,旨在帮助困难考生的“爱心送考”活动,共使用出租汽车10725车次,行驶里程60940公里,折合成营业收入近17万元,此举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杏林社”志愿服务团 5年义务为民送康乐 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社大学生医疗志愿服务团成立于2008年3月,成员近百人。他们以有医师资格证的硕、博士研究生为主要成员,长期定点为居民进行现场服务,包括常见疾病的诊疗、健康咨询、针灸、推拿、拔火罐、量血压、功法教授、心理辅导等。志愿者们进行中医“治未病”等文化宣传,发放健康宣传手册,普及居民的疾病预防知识。他们还举办了“全民起舞”活动,教授小学生中医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 2008年开始,学校即招募专业志愿者在学校周边地区开展了“驻村行动”。截至2012年11月,学校志愿者们共驻村130天,服务6600多人次,志愿者总服务时长5800小时,而志愿者不仅限于在校生,还有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美国、马来西亚的,一共1020人次。 “全民起舞”是他们另一项特色活动,共开展65次,投入青年志愿者近1800人次,服务小学生人数达2600人次。青年志愿者们在当地主要开展了常见疾病的诊断、健康咨询、针灸、推拿、拔火罐、量血压、功法教授、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在历时四年的驻村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给当地村民减轻了病痛,带去了健康。 南京火凤凰助残中心 一对一助残无怨无悔 这是由残疾人和志愿者联合创办的爱心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08年3月,是南京市残联和团市委确定的“南京市志愿服务基地”。目前有志愿者100人。 火凤凰多次发起为重病和贫困残疾人救助的行动。如为浦口贫困残疾人张吉中家庭、句容市盲人何白娣家庭提供长年帮助。为福州来宁治疗的重病残疾人程平、为身患血癌的残疾人孙巧琳发起爱心募捐等,并联合社会企业为贫困残疾人捐赠食品衣物等。几年来成功筹集爱心捐款近40万余元,救助贫困和重病残疾人、老年人500多名。火凤凰带领残疾人走出自我封闭,与世界建立沟通。这几年,火凤凰志愿者带领残疾人去无锡、苏州,到乌镇、西塘,参观上海世博会。每月的集体生日会,很多残疾人与大家分享快乐,得到祝福。 火凤凰读书会经常邀请残疾人作家举行文学讲座、放映国内外励志电影。还举办了摄影、开网店,电脑视频制作,数码照片加工、现代人际交往礼仪等讲座。还努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创业,如“火凤凰残疾人家庭课堂计划”、“火凤凰锦绣工场”等,就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一对一地深入残疾人家庭,开展技能辅导、训练,培训残疾人300多名,并帮助残疾人将手工作品走向市场,为残疾人换来劳动收入。 一家圆“心灵保姆”服务中心 专为老人煲“心灵鸡汤” 一家圆“心灵保姆”服务中心是在玄武区梅园街道支持下成立的公益志愿组织,成立于2011年3月,现有成员30人,他们中有很多是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服务的对象是社区的独居老人,通过开展义务心理陪护,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帮助老人消除心灵创伤,安享幸福晚年。 现在,中心的服务对象已经发展到270人。志愿者们通过上门陪护,发现问题、心理咨询师主动上门方式开展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他们发现了30名老人有心理障碍,立刻派心理咨询师主动上门义务进行心理疏导。 每个周末,志愿者集体上门陪护,平时部分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连过年过节也进行正常活动,全年工作日达330天。通过精神陪护、疏导帮助需要服务的老人解除精神的寂寞和孤独。共出动500人次,大约对80个独居老人进行精神陪护。 搭建精神交流的平台,组织老人参加集体活动,吸引老人走出大门。组织了2届“感恩重阳,栖霞登高”活动,派志愿者全程护送独居老人登栖霞山,欣赏长江美景,游览栖霞寺,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在每个社区举办独居老人“集体生日会”,逢年过节组织各社区独居老人开展集体娱乐活动,许多老人感得动热泪盈眶。(记者 张可) (扬子晚报 张可)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