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就能听出钢琴88个音,5岁能作曲还能根据琴音编故事,6岁就在国际大赛摘一等奖……这样一个音乐神童却连钢琴考级都没参加; 每天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另一半时间练琴,外人的第一反应这是一个受父母管制的可怜小孩,可他说:这是自己的兴趣,自己很快乐。 在新加坡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中,渝中区人和街小学1年级3班的6岁陈林汐从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位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下钢琴I组第一名,成为该项赛事中重庆赛区的首位冠军。这距他开始学琴,还不到三年。 即便如此,父母仍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丁俊晖,如果学琴让孩子不快乐,宁可放弃这一切…… 乐感很神: 4岁能辨听88个音 汐汐的妈妈王绮是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医生,爸爸陈虎丘是鱼洞大江医院的内科医生,唯独汐汐从小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 汐汐1岁时,只要听到妈妈唱一首摇篮曲就哭。后来王绮才明白,那时孩子已能听出这首抗战摇篮曲的悲凉,只是不会表达。 3岁零11个月,汐汐主动提出学琴,师从重庆师范大学(招生办)音乐学院副院长郑华,每天练3-4小时。 郑华给学院学生上测音准课,4岁的汐汐总能率先辨听出来。陪练老师冉滢蔚说,钢琴上的88个键,汐汐在不给标准音的情况下,可以辨出任意一个音,即便和弦3个音同时弹奏,也能辨听出来。 王绮猜想,这可能得益于胎教她怀孕时每天要听4小时的古典音乐。 记谱很神: 根据琴音编故事 汐汐的练习琴谱,他都用铅笔写上了他理解的名称,如《夜晚的小帆船》、《小天使的秘密》等。 这是他记谱的诀窍根据音乐旋律,脑海中浮现出各类童话故事,再根据童话角色的出场顺序记谱弹琴。如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他标上了《夜晚的小帆船》,“曲子很轻很慢,很安静,就像晚上,有一片大海,一只小船在海里漂流……” 贝多芬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他取名《小天使的秘密》,“声音低沉而响亮,是天使出场;轻快、低声,是小天使说悄悄话。” 汐汐还会作曲。《动物进行曲》是汐汐的处女作,那时他刚5岁。曲子里,用低音、连音表示鳄鱼,重音、节奏快是狮子,音轻快、短促是小兔子,音重、低沉是大象…… 练琴很神: 要和妈妈互动表演 汐汐练琴产生厌烦情绪时,妈妈王绮总是想法设法逗儿子开心,来场亲子互动的“钢琴表演秀”:妈妈根据儿子弹琴进行表演,如果儿子弹错了,表演停止。 在一首被汐汐理解为《下雨进行曲》的练习曲中,妈妈扮演小雨滴。如果汐汐弹错了,妈妈就会愁眉苦脸,“你没弹好,小雨滴掉不下来了。” 妈妈还扮过机器人。练琴前,汐汐在妈妈身上“输入”一串启动密码,让“机器人”督促他完成练琴。如果汐汐没按时练琴,“机器人”就会流泪生锈。 汐汐很喜欢妈妈的管理方式,觉得很好玩。连这次到新加坡比赛,他也是抱着去玩顺便比赛的心态,以至于到最后上颁奖典礼,他连套礼服都没有。 教育特别: 不打算送孩子去考级 虽然汐汐拿下国际大赛第一名,也独具音乐天赋,但父母不打算送他去考级。 王绮解释,如果考级,汐汐每年就只练考级的那几首乐曲。若不考级,能学的更多,“我们希望汐汐重视学琴过程,用心去享受没有功利、纯净的音乐”。 汐汐不弹琴时,是一个调皮孩子。记者采访中,他时而把陀螺拿在地上旋转,时而穿着拖鞋跳上沙发,时而把尺子当飞镖扔到墙上,时而在地上打滚儿,还把陀螺拿到记者的手机上转。 观念特别: 不希望儿子成丁俊晖 汐汐的父母说,等儿子8岁了,就让老师教他作曲和指挥,至于未来的音乐之路,他们没有明确规划。 “我不指望他当什么家,更不希望他成为第二个丁俊晖。”王绮说,让孩子学琴就是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让他更快乐,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 预选赛前,汐汐不愿突击练琴,王绮很生气。汐汐被妈妈骂哭后,想法设法支开妈妈独自练琴,比赛也拒绝妈妈陪同,这让王绮很心痛,也很后悔,“我的严格,会不会让孩子成为第二个丁俊晖,没有快乐的童年?就算他未来成为首席钢琴家,但他真的快乐吗?” 最终,王绮不再强迫孩子突击练琴。 困惑特别: 该不该只上半天课 现在,汐汐在学校只上半天课,吃完午饭中午1点40分左右被父母接回家,睡个午觉3点起来练琴,晚上6-8点到老师处学琴,8点半回到家,再弹1小时。 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汐汐语文考了97分,数学考了99分,成绩属于中等。为了孩子能够更多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中午父母留汐汐在学校吃饭、和小朋友一起做清洁,每个周末还专门抽半天时间让他和小朋友出去疯、出去闹。 事实上,这种异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时刻困扰着王绮和陈虎丘。 王绮认为,汐汐现在年级低,课程不难,但三年级后教学难度加大,不上课可能跟不上教学节奏。但陈虎丘认为,孩子精力有限,读书、弹琴两手都抓,只会让孩子更疲惫。 他们说,选择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迫不得已,既然孩子有音乐天赋,对音乐更有兴趣更具有优势,何不让孩子另辟蹊径呢? 学校课堂 不是唯一出路 在班主任苗曦眼里,汐汐是个调皮的学生,机灵活泼,喜欢和小朋友耍,经常在地上打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少半天课程并不影响他和同学的融合。” 对于汐汐的特长和教学模式,苗曦完全支持和尊重,“现在的教育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具包容性,应试教育的课堂不是唯一的出路。” 汐汐的钢琴指导老师刘新是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在他眼中,汐汐的音乐天赋确实比较少见,乐感、音准在同龄人中也算好的。“他练琴确实比其他人刻苦,主动性也不错,确实喜欢音乐,按他的天资,继续走音乐道路,应该会有一番成绩。” 记者:汐汐,为什么想学琴? 汐汐:我喜欢听音乐。学琴很好玩,可以编故事,还能看妈妈表演。 记:反复练琴会不会烦? 汐:每遍曲子的音符、旋律只要有一点点变化,我都听得出来,感觉都不一样,怎么会烦呢。 记:上午上课下午弹琴,你哪里有时间耍? 汐:白天有小朋友陪我玩,下午有钢琴陪我玩,晚上有妈妈陪我玩,周末还能玩,比赛还能出国玩,我天天都在玩啊。 记:你觉得学琴快乐吗?今后想学琴还是想读书? 汐:快乐啊。以后……不知道…… 记:长大后想做什么? 汐:我想当画家,想当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这些“家”能到世界各个地方耍。 记者 弋静 首席记者 冉文影报道 |
[发布者:yezi] | ||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