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评价网 > 考研加油绽 > 资讯要闻 > 正文
“半价鞋匠”27年不间断微助贫寒学子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3-02-10 09:53
分享到:

  新华网兰州2月8日电 (记者张钦、屠国玺)在甘肃省景泰县城里,残疾人鞋匠尚庆武对学生只收“半价”费用,这样的优惠27年来不曾间断,受到网友的称赞,许多人称他为“半价鞋匠”。

  他本是一位拄拐而行的残疾人,为何能将这样的义举坚持27年?带着和网友一样的疑问,“中国网事”记者来到景泰县城实地寻访。

  景泰县是甘肃省贫困县之一。离景泰一中大约2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桥,桥头有一个修鞋摊,鞋摊上一台补鞋机、几个方凳、一副拐杖,一位银发黑脸的残疾男子和同是残疾人的妻子一起在冬日阳光下补鞋。从1986年起,这名叫尚庆武的修鞋匠的鞋摊就一直摆在桥头

  找老尚修鞋的人络绎不绝,短短两个多小时,就来了10多人。补鞋的人里,就有景泰一中高二学生白雪娇,她说:“我刚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桥头的尚叔叔,给农村来的贫困生补鞋只收半费。”

  33岁的韩贵勤10多年前读书时就经常到这里补鞋,如今依然喜欢到这里补鞋,顺便与老尚聊两句。他说,读书时,农村学生穿的大多还是胶鞋、球鞋,更容易破损。老尚那时就收半费,有的同学家里实在穷,补完鞋摸着口袋半天掏不出钱,老尚好像看出心思似的,就不收费了。

  这些年来,老尚不仅为学生半费补鞋,有时还为孩子们“补课”。几位老人说,老尚就曾经用两碗酿皮,劝出一个大学生,小鞋摊成了“第二课堂”。

  原来,10多年前,一位来自景泰县五佛乡的学生,有一段时间不去上学却在桥头彷徨。尚庆武看不下去,请他吃了两碗酿皮,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不念书,像我这样的苦你吃不消,夏天晒死人,冬天冻死人。考上学校找个工作,坐办公室再苦,总比我好些。”听了他的话,这个学生回了学校,最终考上大学分配到了省城工作。

  当地人给尚庆武算过账,每天约有二三十个学生到他这里修鞋,这27年,他给学生修过的鞋少说也有十几万双,少收学生补鞋的钱估计也有好几万元。但老尚说,没办法算账,也没必要算细账。

  实际上,尚庆武一家的生活仍然过得很紧张,老婆也是残疾人、女儿刚读到高二,一家人也只能依靠低保金和补鞋的收入度日。但他为何要将“半费”修鞋的义举坚持这么多年呢?

  很少有人知道,没有上过一天学的老尚,求学的渴望曾非常强烈。在他小时候,家里离学校只有30米的距离,由于家庭贫困,当村里同龄孩子都入学的时候,他却无法走进学堂。

  尚庆武说,正因为他没读过书,他很羡慕有书可读的贫寒学子,看到那些不好好读书到处转悠的学生就痛心,忍不住就想劝两句。

  50岁的尚庆武至今好学,在给学生们补鞋的这20多年里,遇到不认识的字,他用笔描摹到手上,碰到补鞋的学生就请教,现在他已经认识了大部分的常用字。

  有网友说,半费修鞋为贫寒学子省钱不多,但可贵的是传递了助学的正能量。经常在桥头晒太阳的老干部李全仁感慨:“给学生娃半费、免费补鞋,一次两次容易,一天两天容易,能坚持20多年,老尚真是不容易!”

  可尚庆武说,知恩不报枉为人。他忘不了:小时候,生产队的饲养员马武发心疼他在地上爬,给他做了一副小拐杖,12岁生产队给他一份到瓜地看瓜挣工分的活儿,使他感到自己并不是没用的废人;1984年,乡里的老领导为他特批200元买补鞋机的钱,一个陌生人看他身体不便,帮他把补鞋机扛到车站;1987年县民政局为他盖了一座房子……

  尚庆武说:“我的生活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也是景泰的父老们帮衬起来的。我为学生做不了多少事,其实他们帮助我更多,我少收孩子一半修鞋钱,就算是帮他们买了一个早餐饼子,表达一点微薄的心意。”

  (张钦 屠国玺)

【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发布者:yezi]
  相关阅读: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  ·物理学家王恩哥就任北京大学第十一任校长  ·研究生为助父“留任”校长编造茂名“最大贪污  ·专访:中新高校校长看好亚洲大学发展前景  ·粤港合作“一试三证”首颁44张证书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文明上网,理性评论:
表情:
用户:密码: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